文/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手边摆着一本名为《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亲子教育的书,这是前一阵子出版社寄来的,应该说,它不失为一本好书。它虽然没有详尽深入的释理,但必要的理念已然字字珠玑地呈现于文中。它了解陷于忙碌烦扰生活的家长们追求“短平快”的阅读要求,直接以原理——范例——练习的方式,手把手地教家长如何“倾听”与“说话”。虽然限于书的篇幅,书中的事例绝说不上面面俱到,但即使照本宣科,也能将平日亲子之间的矛盾化解掉一大部分。而如果父母能“举一而反三”,那么效果自然更加可观。
读罢此书,在领略到作者为适应读者需求而煞费苦心的努力的同时,我不禁开始思索: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亲子育儿好方法的普及到了不得不诉诸具体练习的地步?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人们日益浮躁的心态。深度报道的评论区里,“这么长,没耐心看完”的评论日益增多。这个快节奏的功利社会越来越彻底地榨取着人们的活力与耐心,在巨大压力下生活着的人们越来越依赖感官的直接刺激以放松疲惫的身心。虽然好的思想可以从根本上帮助人们卸下精神上沉重的负担,但它需要一个耗费大量精力的艰苦的浸润过程,很多人无法负荷这一点。他们太累了,以致于只想要立时当下的解脱,哪怕只是暂时的。而在学习亲子教育理论时,人们基于同样的原因希望快点“取其精华”,“直接告诉我怎么做,我懒得知道为什么”。
往深一步想,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人的生活由于压力过大而丧失活力与耐心时,他为了保持内心的平衡及继续忍受的力量,必然会将越来越多的关注转向自身。家长们之所以会希望迅速“取其精华”,正是因为内心呼喊着“快点解决这个问题,我好忙自己的事”。可这恰恰与亲子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那句说滥了的话“养育孩子意味着全身心的奉献”为多少家长所津津乐道,但有几个人能发现,自己其实只是做到了自己愿做的?当一个家长内心深处关心自己远远胜过于关心孩子时,他便会倾向于这种“只求鱼而不问渔”的解决之道。
再往深里想,我们可能会惊愕地发现一个事实:一个关心自己远远胜过于孩子的家长,必然会本能地采取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因为他的根本目的是减少自己的麻烦,提高自己生活的舒适度。孩子是他生活的一个部分,同样必须负担起上述责任。因此,书中所批判的那些言语和行为,便会显得那么顽固难移,即使如书中所教那般勤于练习,也难完全根除。最要命的是,孩子们都是敏感而具有非凡感知力的生物,他会很容易发现家长言语行为的干涩,进而洞察父母内心真实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是:家长按部就班地说了,听了,但依然没效果。
因此,细细想来,这类书只适合于那些心中确实无条件地热爱孩子,而仅仅是教育上不得其法的家长。但对那些实际上最爱自己的父母来说,这些方法根本不能长期有效。孩子只能被欺骗一时,当他发现真相时,会感到被欺骗的重伤,进而反弹得比以前更厉害。表面上的修修补补根本无法改变大厦颤巍巍之将倾的现实。
冲破这一死局只有一个方法:直面真实的内心,并作出改变。说来容易,但这是多少人穷尽一生都做不到的事。死局之所以被称为死局,不是没有道理的。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