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为一个热爱动漫的宅男宅女来说,平时最大支出是在购买动漫的周边,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人物玩偶。这些玩偶看似平平常常,但单个的实际价值都要成百上千。
惟妙惟肖的玩偶们有一个可怕的天敌,就是来串门的“熊孩子”。很多动漫宅都会吐槽,“熊孩子”在自己房间呆一会儿,犹如狂风过境,寸草不留。
这类新闻屡见不鲜。
在日本,一个动漫爱好者,因为外婆的丧事,留宿了表妹一家,因为有小孩子留宿,所以特意将摆放动漫周边的房间上锁,并反复叮嘱过所有人,这个房间禁止入内。
即使如此,那个房间还是被动手能力超强的熊孩子打开,并把里面的手办、动漫周边、游戏、DVD,破坏一空——手办玩偶被拆开、周边被乱画,现场一片狼藉。
当事人几欲昏厥,之后一怒之下要求表妹一家对损坏的物品进行全部赔偿,提出了四百万的赔偿金额。
表妹一家当场翻脸,“几个娃娃怎么可能这么贵!”并扬言对方欺诈,要跟受害人对簿公堂。
当受害人将物品的购买清单列出来以后,表妹一家哑口无言,最后赔礼道歉,支付了赔偿金额。
这是行动力比较强势的一种,能够追回一部分的赔偿。但很多时候,事情都是不了了之,甚至道歉都很少能听到。
二
我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自己东西被破坏的程度,远远没有上一个故事主角那么惨,但仍旧是让我对“熊孩子”的破坏力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我们家里亲戚朋友比较多,一般在爷爷奶奶生日的时候,大家都会到的很齐,小孩子来的尤其多,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把自己房间,甚至抽屉都锁的严严实实的,以免被破坏。
以往我自己都在家里,亲自盯着这帮孩子,免得跑到我的房间进行破坏。
事情发生在我上高中那年,我不在家,周五是奶奶的生日,我周六中午回去的。
推开门家里一片狼藉,生日宴会上剩下的东西都还没有清理完,甚至卫生才打扫了一半。八岁的妹妹帮我开门的时候,脸色就很难看地看着我,还跟我说:“昨天一天那些孩子都没人管,就跟放羊了一样,在房间里到处乱跑。”
我心里隐隐有点不好的预感,直到我推开自己房间的那刻,脑子嗡的一声,嘴唇都在哆嗦。
自己的房间很小,没有手办,贴了几张动漫的海报,剩下的空间放的全都是书,桌子上摆着一罐自己叠的星星和千纸鹤。而现在,玻璃瓶里的星星少了一半,千纸鹤的绳子打成了结,海报也被铅笔和圆珠笔划了几道深深的痕迹,地上散落的书,还有明显的脚印和水渍干透后的痕迹,拿起来看,还有几页书籍夹杂着菜汤的味道,封面花俏的,已经被撕开了一半。
我扔下行李,就问爸妈到底是哪几家的孩子做的,我要挨个给他们打电话,要个说法。父母觉得为了这种小事,不至于要打电话要说法的地步,反而劝我,都是亲戚,你又没丢什么东西,那些书擦擦还能看,别这么小气。这个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三
家庭,是孩子最早获得为人处世、礼貌待人的地方。教养,教养,这是一个合成词,教育,养育。
父母不光要给孩子提供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还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孩子是单纯不知世事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们只会一味地模仿周围的人,并不断的重复得到表扬的事情。
我见过三岁出口成“脏”的孩子,骂爷爷奶奶,骂叔叔婶婶,骂父母,这种行为除了招来周围人哈哈大笑声,根本没有惩戒,反而会得到摸头的夸奖说小孩子学东西倒是挺快的,这类奇怪的“正向反馈”。
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在自己的习惯用语上会花费多大的代价进行纠正,因为这些脏话已经成为他们下意识的动作,甚至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说出来的是什么样的句子。
我也见过活泼懂礼貌的小孩子。
第一次来我们家做客,他才三岁,进门以后,乖乖地跟在妈妈身边,挨个给亲戚朋友问好,给零食吃,会说:“谢谢小姨。”吃完的零食袋、水果皮会放在垃圾桶里,找不到垃圾桶,就坚持一直拿在手里,不会乱扔在地上或者直接撒在沙发上。
跟小伙伴一起玩,会很仔细的玩玩具,不会把玩具扔来扔去,也不会随手把玩具放在碗里。
后来去他们家里做客,在自己家里就没有那么拘束了,会给客人搬凳子做,给每个客人拿茶杯,大人说话的时候,在一边安安静静地听着,从来不插话。
桌子上的水果少了,会悄悄地趴在妈妈耳边问,要不要再端一盘水果来。
这在熊孩子丛生的亲戚里,简直就是一股清流的存在,甚至觉得这样懂礼貌的孩子,身上是会闪闪发光的。
四
小孩子的行为是父母给孩子的礼物,也是父母家庭教养潜移默化的体现。小孩子做错了事情,不去告诉他错的地方,反而用“孩子还小”“不懂事”这类借口把事情搪塞过去,长此以往,小孩子自己就会形成一种认知——“这不是我的错”,长大以后,就很容易成为逃避错误的借口。
要养成一个笔直的参天大树,在幼苗的时候,就要对弯曲的地方进行矫正,等长大了就太晚了。孩子同理,小时候不教,等长大了再告诉他道理,很多时候已经改正不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