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小能熊费曼预备社的第二周,围绕这个学习和认知的关系,我想谈一谈我的看法。
从百度百科中来看。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从我的理解来看,学习是我们贯穿一生的工作,是我们一生中最值得去做的动作,它是我们把大千世界化人为己的最直接的方式。认知,应当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自己工作上、生活上不同对象的自身理解。
但无论是从百度百科,还是从我自己的理解来说,认知是比学习更深一层次的能力,或者区别开来说,学习是我们把世界内化的过程,而认知是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价值判断。这就好比英语里的listen和hear,一个只是听的动作,而另一个就是听到,一个强调的是动作,一个强调的是结果,也有点像英语里的进行时和完成时的区别。
由此,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就是这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常用的就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同。我想在这里也是同样适用的。
学习是认知的培养。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不能愚人吃饼,认知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经过反反复复、日日夜夜的重复学习动作,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我们常说,这个人看角度与别人不一样,这个人有见识,但通常造就他们的,就是学习的能力,这里的学习不是一个狭义的书本,而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它强调不单有学习的动作,还要有思考的深度,书本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广阔的阅读范围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以前有些厉害人物就是无书不读,他们就是通过这种博览去加深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这种方式其实也就是把多个人的思想集结到了一块,有点像我们宣传口上的历练过程。但是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有些人读的不如前者多,但认知能力也很强,是因为他们虽然不求广,但求精求深,把书嚼透嚼烂,通过对世界认知的深度来联动相关知识,就好比一块撑圆的软布,放在他上面的物体越重,他影响的范围会越大,这就有点像我们组织口上的历练过程。
同样,书本并不是我们学习的唯一方式,在工作中、实践中也是要学习的,这种学习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总结和思考的能力,我们把一项工作进行了总结,画了SOP,下一次就可以继续迭代完善,这样做得很熟很透以后,就会对我们的认知有影响,就会影响我们做其它事的效率,这就是我们这周所费曼的“迁移”。
所以,我们说,好的认知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达到的一个地方,但是学习是通往他们的唯一算什么。但同样,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地方不唯一,你可以学得少一些,可以达到,觉得多一些,也可以达到,但是达到之后需要继续学习,才能不回退,而要前往更远的地方,则需要更多的学习。这个过程就好比逆流行舟,不进则退,也好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应该也是我们活到老、学到老的一个比较现实的解释。
认知是学习的选择。
正如刚才讲的,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认识,取决于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知识。反过来,我们的认知,也会作用于我们去学哪些知识。有时我们说你我三观不同,这个也就是这个见解。有些人我们没有办法去驳倒,也是这个意思,因为二人可能达到的同样的认知高度,或者相差无几,所以他们并不能去完全否掉别人的认知,而这个认知如果抛开政治、道德、法律等范畴,其实是没有什么对错的。
所以,我们有些人是善良的,他也会对世界温柔以待,不愿不忍去看那些残忍的书,比如我,对《1984》这本书就读不下去,感到压抑到不行。我们有些人是残酷的,他们在被法律、在被规定制裁时,可能在最后一刻都没有醒悟。这也是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怎么样看待世界的一个比较好例证。
正如佛教里的,你是什么,你看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我们也是这样的。这个认知就像一个DNA,它的性质决定了你会吸收(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并把它们进行怎样的排列(认知)。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你的三观。尽管它看不到摸不到,但我们可以从他的选择中看出来。这就有点像我们网上看的,你是什么样的人,看看你周边的人就知道了。
所以,从更本质上来说,认知其实就是一个判断力,这个判断力可以决定2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我们怎样去做事,就是我们在碰到事情时,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怎么样去选择,最后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第二方面,就是我们在内化、固化、深化我们认知时,我们判断用哪些学习素材来作为基本材料。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认知是学习的选择。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培养?我想说的已经很多了。学习上就要多留心、多读书、多总结、多复盘、多实践、多检验,而认知上要多反省、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善综合。
说到这里,忍不住又要啰嗦两句,学习和认知不是谁先谁后的关系,就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一个悖论,只有学习了,才能进行了提高认知水平,也只有提高了认知水平,才能知道该学习什么。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学什么,只能说明认知水平还不到,Just Learn It,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