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但行动与行动也是不同的。高段位的行动者都能掌控思想,使思想与行动互相促进。
《做,就对了》一书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每个人在生活中及时采取行动,不要求做出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用一点小改变来赢得局面。
书中介绍了一整套简单又实用的技巧,以下几点值得一试。
1.别让思虑过多阻挡了你的脚步
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我梦想成为一个迈出下一步的人,而不是为接下来的一千步殚精竭虑的人。”
想太多会毁了你,这句话也经常被人提起。
信息过多会抑制人的行动,这一结论在许多实验中得知验证。
《做,就对了》一书就提到:人们在面临多种选择而又必须做出选择时,有可能会变得迷惑,即便有更好的选择,他们也可能选择最熟悉的。
比如在餐厅吃饭,如果菜单上只有十几道菜,你可能会很快下单。如果菜单上有二三十道菜,你可能就会仔细斟酌,犹豫不决了。
厨师界的超级明星戈登·拉姆齐,他和他的餐厅一共获得了17颗米其林之星。戈登工作的时候,第一步经常是删减菜单。
菜品太多,一来厨师难以集中精力做出好菜,二来顾客选择菜品的精力成本上升,哪一项都不利于餐厅的长久发展。
2.跳出盒子去想问题
《做,就对了》指出,要想成为一个终身有创意的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到盒子外面行动——走出你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拥抱新的可能性。
人经常容易被过往经历所限制,要跳出盒子去思考并不容易。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三点跳出盒子、增强创新潜能的小方法:
①找到迈出日常工作地点的方法。
比如说,要开启一个新的商业活动,就应当寻找潜在的客户。
②走出通常的身体边界。
例如,尝试一个不同的工作地点,每天换一家新餐厅吃午餐,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公园。
③寻找已有范围之外的技能和知识。
如果你是一名工程师,可以报一个艺术班。
要想成为创新者,就必须找办法跳到盒子外面去,至于能跳多远,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任何过程的输出质量都取决于输入质量,这在创新过程中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3.尽情犯错,越快越好
你是否会害怕犯错,是否有因为避免犯错而获得成长机会的经历?
“成名要趁早”这句话曾一度风靡,其实失败也要趁早。
沃纳·赫尔佐格在《冰雪纪行》中写道:
我应该是在前进的路线上做了一连串错误的决定,但无数错误使我找到了正确的路径。每当发现自己犯了错误,我不是选择掉头,而是宁可用另一个错误来修正。反正我本来就是沿着一条假想的直线在走,这条理想的路线本来就不一定可行,而实际上偏差也并不太大……
乔治·萧伯纳曾说,“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仅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也更有意义。”
做一件事之前,如果害怕犯错,害怕失败,说自己没有准备好,左思右想顾虑重重,最终这件事多不会完成,甚至难以迈出一小步。
失败要趁早,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犯错、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才能快速成长。
作者在书中指出,成功人士往往立即采取行动,不会因为效果好坏而顾虑不前。他们并不会选择一味避免犯错和失败,反而积极寻求机遇,不断挑战自身能力与知识极限,从而快速学习,提高技能。
学习一件事,并变得擅长的最佳方式就是失败,并且越快越好。勇敢迈出第一步,犯错并不要紧,我们要做的只是,在犯错之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快速失败,是为了快速成长。避免犯错,只能停滞不前。
我有一个朋友,她学驾照的时候,不管大错、小错全都犯了个遍,每天被教练骂得狗血淋头。
但就是因为她将每个错误都犯了一遍,对正确的做法反而记忆深刻,每次考试一遍就过,非常顺利地拿到了驾照。
拿我们每天写晨读感悟而言,如果害怕写得太糟糕而不敢写下第一个字,那感悟文章就永远停留在空想状态。
要知道,许多作家的首稿或者是第一部作品,都非常糟糕。
别害怕犯错,大胆写下第一个字,第一句话,第一段话,第一篇感悟。
纵使第一篇不是很理想,第二篇一定会比第一篇有进步。慢慢积累经验,总会越写越好的。
要知道,起步阶段总是笨拙的,别害怕失败,尽情犯错,越快越好。
做一个掌控思想的行动派,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拥抱新体验与未知世界。
做,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