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7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复习25-34节

25期、预测

散信息:

首先,关于“准确”这个词,究竟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准确?所以,若是问答对话,很可能是这样的:

甲:请问,股票价格的变动是否可以准确预测?

乙:请事先定义“准确”。

元知识:

很多的时候, 问题的质量决定答案的质量 。

请注意:

预测的准确率要超过 1/2 才有意义,否则还不如抛硬币去决定呢。

在赌场里,一个赌徒的“赌资”和“总投注金额”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有时赢有时输,所以,最后的“总投注金额”一定远远大于他的“赌资”。总体上来看:

总投注金额≌赌资÷抽水比例x[1+(预测准确率-1/2)]

对于长期价格的预测,实际上是很容易的,因为“基本面”就放在那里:

股价最终体现的是企业价值的增长;

世界一直在进步,经济一直在发展,这是大前提;

有些企业就是能做到与世界共同进步,与经济共同发展……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却根本做不到……

有一个概念,叫做“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指的是:

绝大多数赌徒倾向于相信之前的下注结果对当前下注有影响(至少是一定的影响)……

.赌徒之所以是赌徒,其实就是知识欠缺,他们无力理解和接受概率学上的那个重要概念:“独立事件”。 

硬知识:

1>、总体上,“预测几分钟之后的价格”,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无论用什么样的理论,最终,都是无意义的,预测准确率跟抛硬币一样,顶多1/2而已。

2>、关于 “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金钱” 这话,许多年来我一直有个冲动,想把它纠正为:知识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

软知识:

1>、上周的文章里,提到一个细节:“每个月更新一下数据”,背后的原理是:

从一开始就要习惯于避开“短期思考”。

02>、思考,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对于不必要的事情,一旦不小心开始思考而后还竟然停不下来的话,那么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无力于把注意力放到应该思考的重点上去。

03>. 大多数人都需要去补课,统计学与概率论——你是成年人,你必须自己想办法,我能做到的只有“提醒你:你必须补课”。


26期、贪婪和诱惑

散信息:

举个例子,借钱不愿意给利息,就是一种贪婪。历史上,犹太人因为更早更坚定地明白金钱与时间的关系,他们不仅收利息,还收复利 —— 可因此,长期被所有其他种族的人憎恨,动不动就要“灭掉犹太人”,并且不止一次地付诸行动。

个人想要获得不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所有东西,比如知识、技能、美貌、爱情、亲情、友情、金钱,这也是一种贪婪。

冷静地看待历史现象,我们就会发现, 这种“贪婪”来自于无知 ,很多的时候并非“故意”,甚至整个社会都一并无知。乃至于很多人就算是蠢,也是学出来的傻,教出来的笨,而不是天生如此。

元知识:

最可怕的情况是这样的:

很多人的贪婪,来自于无知。当人们想要一个并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的时候,那就是贪婪。可是,当他们那么做的时候,很可能他们并不知道那么做是贪婪,很可能他们并不知道那东西原本并不属于他们,他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他们“原本就应该”拥有那东西……

与大多数人认为的不同,“价值”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长期”应该先排上,然后再就加上“价值”,即“长期价值” —— 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什么是“诱惑”?诱惑可以如此定义:

有价值,或者起码看起来有价值,但不是“长期价值”……

 一切不属于“长期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算作是“诱惑”  —— 这是一个看到之后过去至少十年才能真正深刻领悟的道理,究竟是不是“多么痛的领悟!”,要看“在看到的那一瞬间”是否能够彻底深入地吸收接受。

硬知识:

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原理:

资本金额越大,获取同样收益率的难度越高。

大神格林布雷的一个类比特别精彩,值得牢记:买股票但不知道究竟买了什么,就如同手持火把穿过一个炸药工厂,你可能活下来,但是你仍然是个傻子。 

15%,这是个要记住的数字 。不过,在此之前,还要回过头来认真注意措辞:

复合年化回报率(或“收益率”)

请牢牢记住:你要追求的是 “至少长期年化复合增长 15 % 的目标”。

软知识:

在投资领域里,“贪婪”像一个魔鬼,有着无数的化身,无所不在,几乎总是“所向披靡”。 如果你有哪一次被“贪婪”这个魔鬼摆了一道,别惊讶,因为那实在是太正常了 —— 被摆了一道,竟然还没死,就应该非常庆幸了;被摆了一道,还没死,然后竟然还醒悟了,那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绝大多数人只懂得讨论“回报率”,而不是“年化回报率”,更不是“复合年化回报率”。一旦我们讨论“复合年化回报率”,我们讨论的不是一年,不是两年,是好多年,一般是十年以上,甚至二三十年……

巴菲特的师父,格雷厄姆有个极度精彩的类比:

股票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

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拍案叫绝!并且,突然之间因为这个类比而感到无比轻松:

股票市场既然短期来看只不过是投票机,那就让别人投票就好了,反正投票者络绎不绝,根本就用不着我自己去投票,更用不着去反复投票。 若股票市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那称重这事儿也不用我干了,我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儿,去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到以后最重的那个“胖子”。 找胖子很简单啊,就看谁“越吃越多”呗。


27期、先发优势

散信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念头?

我咋才知道呢?

我要是早知道就好了!

其实,这是所有人都有过的念头,不过,很少有人认真反思、认真思考,这样的念头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若是有不好的影响,又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将来受到同样的影响?

对于知识,人们的态度竟然(无耻地 )是:

你要给我!

你必须给我!因为知识是全人类的!

你不仅要给我,还要免费!

是哦……既然免费,当然就谈不上什么“利息”。事实上,无论在什么文化里都一样,“望文生义”是普遍现象。在英语国家里,无数的人自顾自地把“自由”理解为“免费”,反正都是一个词,“free”!

很多的时候,人们懂了一个道理之后,就妄想把它应用到任何地方,手里有个锤子看着啥都觉得那是个钉子…… 不要笑话别人,每个人可能都是这样的,不是在这个领域就是在那个领域,时不时就掉进同样的陷阱 —— 那个陷阱有化身无数的本领。

元知识:

上一周的文章里提到过一个事儿:

绝大部分人至今都不能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个简单的事实:钱这个东西,天然就是有利息的。

这是铁定的事实: “早”本身,根本不是核心价值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我们要追求的是“长期增长”,是“长期年化复合增长率”。

硬知识:

这是铁定的事实: “早”本身,根本不是核心价值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我们要追求的是“长期增长”,是“长期年化复合增长率”。

 早不早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对不对,事实上,更关键的点在于,是否是长期对 。

以后你就不用有幻觉了,“好像若是你早点知道你会不一样似的”…… 首先要接受现实,“刚刚才知道”就是冷冰冰的现实,而后是个好消息,其实后发也可能有优势,看情况而已。

软知识:

作为投资者,任何时候都要明白,在这个领域里,一切“自以为是的自高自大”都只不过是“还没走到那个地步”而已,绝大多数到时候就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差多弱了 ——当然,这世界的真正残酷在于,它实际上根本不给那些人“到时候”的机会,也因为那样的人就不可能走到那个地步。

你看,有多少人听说并理解了“先发优势”这个概念之后,就认为什么事儿都得必须有“先发优势”才行,全然忘了其实“先发优势”只不过是“优势”的一种,并且,有些时候,“后发优势”可能更厉害。


28期、全部押上

散信息:

“放弃一点点安全感”,或者说,“不去追求 100% 的安全感”,本质上来看只不过是“平静地接受现实”而已 —— 虽然,一如既往,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生最难接受的莫过于现实。

筹码越少的人,越容易“拼命” ——早晚有那么一刻,他们会突然大脑充血,而后“ 决定”押上全部身家…… “决定”两个字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那所谓的“决定”并非经过冷静思考,并非经过合理判断,只是那一瞬间倒向了那个选项,根本谈不上决定,根本谈不上选择,完全是“鬼使神差”的被动行为。

“把一切都押上去”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在这世界的各个角落里,历史上重演了无数遍。结果出现的那一瞬间之前还以为是“勇气”的东西,在结果出现的那一瞬间突然显得是“那么明显地、那么无以复加地愚蠢”……

中国还有句老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说这话的时候,通常是指“坏事儿万一出现了就很可怕!”

很多人实际上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赌”什么…… 再加上人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胜算,越是没有知识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和自己的判断(无知无畏),于是,本来 20% 都已经相当于“押上全部”了,可偏偏不仅要押上更多,甚至干脆还要押上所有……  更有甚者,还有很多人,押上所有都嫌不够,还要借钱炒(dǔ)股(bó)—— 显然就是“专业自我悲剧制造者”啊!

元知识:

追求安全,其实总体上是正确的;可是,追求“安全感”,即,“安全的感觉” —— 常常是错的,因为感觉通常是“原始的”、“未经斟酌的”、“未经教育的”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核心本质就在于“纠正我们原本并不正确的感觉”,也在于“科学地使用知识打造升级过后更为靠谱的‘感觉’而后不断校正”

还有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重点:

你看,同样的事儿,有人可以有根有据地计算,有更多的人不仅不知道怎么算,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完全没想到“竟然还可以算!” —— 这差别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硬知识:

“不确定性”,事实上就是在我们针对未来做出任何决策之时必须在最基础、最核心的层面上要考虑的因素。

投资,是“面向未来的判断与决策 ”  ,于是,“万一错了”的情况是永远不可能避免的,于是,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

尽量去做胜算超过 50% 的事情 —— 胜算当然越高越好,虽然无法完全达到 100%……

墨菲定律是这么说的:

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为了回避那个最大的风险(从此再无机会),你作为投资者,必须牢记且绝对不能触犯的铁律是:永远不要押上全部!

另外一个朴素的建议是: 投资起步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事实上完全用不着杠杆。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上,越是早期越是重要,因为无论是正负,都是同样具备复利效应的 —— 越往后,这个效应越明显。很多人只不过是因为不懂最基本的道理,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败局,你不能这样,因为我已经提醒过你:

永远不要押上全部!

在“永远不要押上全部”的基础上,或者反过来说,“为了用不着押上全部”,实际上要做的最重要的功课是:我如何尽量提高我的胜算?最简洁的答案是“提高自己的思考质量” —— 最实际的答案是:“每周升级一个概念,就是比‘之前的我’思考质量更高一点”…… 耐心点罢。

软知识:

追求 100% 的安全感,那就只能是错上加错了。核心的理由在于:

未来的最重要属性之一就是“部分不可知”。

与对待其它领域不同,在投资领域里,我们格外强调“避险”,尽量不去“冒险”

我们要躲避的最大风险是什么呢?排名第一的风险,莫过于:

从此再无机会

对“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最朴素的感知 —— 虽然某个事件的概率小到万分之一的地步,但这并不意味着说,一定要做到第一万次才出现,事实上,可能第一百次就出现了;又,事实上,第一次就出现的概率,与第十次出现,或者第一万次出现的概率,其实是一样的 —— 虽然都是万分之一。

 千万不要误以为概率低到千分之一所以就肯定遇不到。 

投资者是不抛硬币的 —— 严肃的投资者怎么可能去玩胜率小于或等于 50% 的赌博游戏呢?!合格的投资者无论有多少钱都一样,一分钱都不肯在这种游戏上下注。

在可能翻倍也可能赔光的投资中,若是你只有 60% 的胜算,投资你的总资产的 20%,本质上已经是“押上全部”了!—— 这才是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重点。

事实上,上面这一小段话,是世界上所有安全专家(无论是适用于哪个领域的安全策略普及与教育,不管是医疗、健康,还是消防、交通、教育,无一不是如此)长期全部不可避免地面临的难题:

在危险发生之前,如何向被教育者证明“那尚未发生的危险”有多可怕?

在避险策略生效之时,又如何向那些已经躲避了危险的人证明那“并未实际发生的危险”(因为已经避开)究竟实际上有多可怕?

尤其是当那危险大到可以被称之为“灭顶之灾”的时候……


29期、定投

散信息:

对啊!所谓的成长,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而已 —— 每周进步一点点也比没进步强出一万倍,因为后面还有“复利效应”。嗯,这也是世人皆知的秘密 ,却也偏偏是绝大多数人就是死活做不到的“秘密”。

我一直觉得,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莫过于“让他以后赚不到钱”…… “伸手党”在日常生活中的嘴脸以及给别人造成的麻烦,比起“投资世界的本质就决定了‘伸手党’不仅根本赚不到钱,还必然赔钱”这个事实,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 想想就非常解气。

元知识:

一切“世人皆知的秘密”之所以最终真的是秘密,是因为那秘密实际上是 “如何做到?”

也就是说,WHAT 常常谈不上是秘密,因为其实谁都知道;HOW 才是真正的秘密,只因为“即便把那秘密是什么全都告诉你,你还是很难做到!” —— 换言之,只因为你就是不知道如何做到!

那些从一开始就想要挣扎着成为“合格投资者”的人,从一开始就要养成“尽量靠自己的习惯”。

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事”上,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 很多人只不过是肤浅地理解定投策略,而后把注意力放在“定期”和“定额”上,而不是放在“正确地选择成长型公司”上,所以,最终,那简单、有效、安全的“策略”,在他们身上事实上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

希望这里的绝大多数人都成为 “遇到问题时能够靠自己默默地找到解决方案的人”  —— 这是成为“合格投资者”的必备基本素质

硬知识:

投资成功的核心方法论,简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低买高卖

有没有所有人都能做到,所有人都能理解,所有人都可以轻松上手,只要做到必然足够有效的手段呢?其实还真有: 

定投策略:定期等额购买某一支(或几支)成长型股票。

定投策略的关键,并不在于“定期”,也不在于“定额”,甚至并不在于“长期坚持定投策略”…… 那关键在哪儿?

关键在于:

在开始之前,你通过深入的研究,得到了相当确定的结论:这是一家成长性极强的公司…… 因为,你的收益 = 公司成长性 × 定投策略效用。

这事实上是所有投资活动的最关键之处:

所有的投资功课,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 —— 买什么,什么时候买,怎么买,达到什么指标后卖,怎么卖…… 所有这些,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功课,而不是投资之后再去“补作业”……

软知识:

这世界就是处处都是如此的:

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

低买高卖 ,说起来简单,试试就知道了,真的很难做到, 要多难就有多难 。

首先是对“低买高卖”这四个字里面每个字的理解:

这里的“低”与“高”,是指相对值,而不是指绝对值 —— 即,相对于当前的公司实际价值(虽然很难计算…… 但也确实是正因为很难计算才有了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价格,才有了“投资”或者“投机”的机会);

这里的“买”与“卖”,不一定是全部买入,或者全部卖出…… 更深入的问题在于,买的时候,拿多少比例的资本去买呢?卖的时候,卖出多少比例呢?(都能算出来,算得对不对另说,但肯定能算……)

假设,基于种种原因,根据你的知识与判断,最终,你选择了某的股票,你认定它是个“成长型公司”,之后你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设定一个期限,可以是每周,也可以是每月,也可以是每个季度;

每个期限到达之时,无视股价的变化,购买等量金额的该公司股票。

退出策略很简单:

只要公司还在成长,就没多大必要退出(或者,没必要退出全部)。

《把时间当作朋友》里评价所谓的“效率”是一样的:

所谓的成功,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做的事情是对的,即便是效率差一点,结果也是好的;做的事情是错的,效率越高越倒霉。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改变了很多人。这些人起码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一个过去可能完全不当回事儿现在却知道无比重要的习惯:“只字不差地阅读”  。其实,我还有个习惯要灌输给大家:

逐步彻底脱离“伸手党”。

之前已经给大家留了一个“一年才能完成的作业” —— 每月更新一次股价 。今天的文章之后,该作业再加上两条:

1. 在你的表单里加上定投策略。怎么加?别问我,别问任何人,自己想,自己琢磨,自己总结,自己调整,自己优化……

2. 自己开始思考探索“成长性公司的属性与特质”,同样别问别人,别做伸手党,经过搜索、思考、判断之后,每个月至往表单里添加一个新的公司……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判断会有变化。别急、别怕,反正,用一生的东西,我们都愿意用半生去磨炼。 (一切都可以从 Google 开始…… 我的意思是说,使用 Google 搜索引擎。)


30期、长期

散信息:


这是个特别明显也特别经典的例子,可以用来说明:

在一定程度上,策略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正确策略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对比两张表格,同样是 10% 的年化收益率,在第一张表格里,要等到第19年才能做到 6.12 ,在第二张表格里,第4年就能做到 6.11……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在第二张表格里,我总计投入是 5 个单位啊!

关键点在于,那多出来的 4 个单位(5 - 1 = 4)分明是你贯彻执行策略的结果啊!

当我们讨论长期的时候,事实上对每个人来说,虽然使用的是同一个词汇,但实际上,那“长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长的…… 而你的“长期”究竟是多长呢?你需要自己算一算,自己“掂量掂量” —— 毕竟,多了一点点的依据,不是吗?

元知识:

“长期”很可能对不同的人来说长度是很不一样的。

一个比较直接的结论是:

你越弱,你的长期越长……

再翻译一遍:

你竟然可以通过提高能力缩短长期的长度!

事实上,弄不好你“跳早了”,因为实际上,我还有更狠的翻译:

学习使人长寿。

因为刚刚的结论,实际上是相当于在说,对越有能力的人来说,“长期”的时限越短,于是,他们在“长期”过去之后,相对于别人有着更长的“自由”时限…… 何止长寿啊!这分明是:

学习使人拥有更高质量的长寿……

再多叮嘱一句:

你越年轻,就越觉得“长期”越长……

硬知识:

有一个关于投资的“秘密”终于“浮出水面”,你“不得不”也得看到了:

投资的重要秘密之一在于:你最好有除了投资以外的稳定收入来源……

“长期”很可能对不同的人来说长度是很不一样的。

更重要的在于,越是年轻的时候,投资所需要的特定思考能力越差,乃至于那个“长期”感觉更长!还好,“投资所需要的特定思考能力”是可以逐步习得的,并且也是可以逐步增强的 —— 乃至于人生重新充满了希望。

总结一下:

对能力越强的人来说,“长期”越短……

对能使用正确策略的人来说,“长期”更短……

对有能力在投资之外赚钱的人来说,“长期”更短……

软知识:

在此基础上,你可以这么理解:

能让你的投资翻倍的时间,相当于中期;

能让你的投资翻倍再翻倍的时间,相当于长期;

于是,最终,一切都是可以倒着算出来的…… 你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巴菲特认为至少十年以上才算是长期了,因为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和事后长期的要求是:

买到年化复合增长率至少 15% 的股票……

在这个目标下,5 年翻倍,10 年翻倍再翻倍 —— 当然,他事实上的表现比自己当初的设想更好,于是,他做到的是:

运用自己的能力(和能力的提升),把 5 年缩短为 3 年多一点,把 10 年缩短成 6 年多一点……


31期、双倍

散信息:

两个重要的概念:

串联

并联

元知识:

你想想就知道了:

如果两个任务之间的关系是“串联”的,即,一先一后,那么,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只需要调整一下先后顺序就可以提高效率;

如果两个任务之间的关系是“并联”的,那么你若是竟然把它们串联起来就不对了 —— 你得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可以并联的任务,然后让它们并行……

“进程”(Process),是计算机操作系统里的术语,指同时进行的“任务(们)”。有时候要强制停止某个任务,一般的说法是,“杀死那个进程”(Kill the process)……

话说回来,这其实是一个选择而已,只是一个选择而已:

我们只不过是把工作和成长这两个任务,这两个事实上可以并联的任务并联了起来而已……

硬知识:

半年前,我们厘清了一个观念:

所谓的财富自由,就是终将有一天,我(们)不再必须为了生活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在做每件事儿的时候,判断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有两个标准:

是否对得起拿到手里的薪水?

是否对得起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把自己的同一段时间出售了两次:

一次出售给了老板 —— 而后因此获得了薪水;

一次出售给了自己 —— 而后因此获得了成长……

在大问题上,我们做出“哪怕只是多一步”的思考,效用都只能是惊人的。把工作和成长并联起来,效果如此惊人,那把工作和生活并联起来呢?

工作就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 他们的效率不惊人才怪呢 —— 我说的是他们的人生效率。

软知识:

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他和“不聪明的人”在一个地方不一样:

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到什么地方?

如果能用到另外一个地方的话,那需要注意什么才不会出错?

 “不聪明”的人半步都不肯多想,他们觉得“想事儿太累了”!

说实话,起初真的不是很大的差异,真的是“一丢丢”的不同而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造成事实上的巨大差异。

我的另外一层意思是说,找个自己喜欢的老板很重要、很重要,极其重要。我们不应该当别人的奴才,更不应该当自己的奴才。


32期、时间买卖

散信息:

很多人做出了最终会被证明为“不明智”的选择,把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与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直接挂钩,于是,开始不由自主地采用两个方式简单粗暴地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

磨洋工

喊高价

元知识:

从 “给别人打工”不如“同时给自己打工” 开始,我们渐渐看清了另外一个路径:

“同时给自己打工” 不如 “彻底为自己打工”……

只要你长期观察,你终将会得到和我一样的结论:

不能给自己带的人提供真正成长机会的人,实际上没资格当老板。

硬知识:

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地传递了这个观念:注重价值,而不是价格(估值) —— 无论是投资,还是打工,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

还有个事实,可能很多人从来都没有认真想过:

你不断成长的结果,就是你终将被低估 —— 这是必然。

因为这背后的核心原理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既然卖时间终将不划算,那么买时间终将划算。

 所谓的教育,“耳闻目染”很可能比书本来的更直接、更有效。 

只要是追求财富自由的人,如若果然当真,那最终就只能走到同样的一条路上:

先做自己的老板,而后通过日积月累的成长,逐步积累,最终获得“成为别人的老板”的资格……

同样的原则依然适用:

谁的时间最值得买?那些为自己打工的人的时间最值得购买……

虽然那个事实听起来如此显而易见,可实际上琢磨清楚的人并不多:

所谓的当老板,其实就是有资格批量、合理地购买他人时间,而后以适当的价格把那些时间的价值再卖出去……

所有的老板都必然是销售 ,因为 “卖出去”  、 “卖得好”  才是根本啊。但这只是基础,还有更重要的:绝大多数人很可能终生都没达到这句话里的两个字 “资格” 。

多年的观察,我倒是有个屡试不爽的“窍门”,能够让你迅速起步:

想办法与对自己重要的人共同成长。

这其实是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爱情稳固的不二法门。幸福感的首要来源就是“与我正在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有与之共同成长的人”,很可能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最强的联系”。成年后,我个人有个择友原则:

只跟家庭和睦的人做朋友。

软知识:

最初的时候,我们只能单份出售自己的时间。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升级个人商业模式的方式,核心只有一个,如何提高我们的单位时间售价。

终将有一天,自己确定地被“过分低估” —— 那就是到了“该自己闯出一片天空”的时候了。

之前我们曾经弃绝了一个坏习惯, 抱怨 。思考质量与思考方式已经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的你,从今天这个角度再望过去,你是否能够明白了呢?—— 很多人的所谓“抱怨”,不仅是“一无是处”的,事实上更严重,那完全是空洞无物的,甚至是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的“抱怨”。

不断成长的人,终将遇到那个玻璃顶,直至“不得不”、“必须”、“必然”要冲破那个玻璃顶,而在此之前的所有努力,事实上都是为了那一刻在做准备。    

如果你有很多与他人共同成长的经历与经验,那你自然而然就懂得如何给对自己重要的人提供真正成长的机会,如果你真的能做到,就会有很多人“自然而然”跟随你 —— 根本就用不着装模作样地发号施令。


33期、写作

散信息:

从单位时间销售的角度望过去,“你给一群人讲道理”与“你给一个人讲道理”,虽然不是没有区别,但从时间精力上来看,事实上的区别没有多大,不过,效率却有了极大地提升。而“演讲”或者“讲课”常常还要受到地理位置的局限,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在使得写作可以“即时发布”的同时,又彻底打破了地理位置的局限……

有无数的理由去支撑这个结论:

想要获得财富自由的你,必须学会写作。

然而,我还有个你不是不能,但绝对不应该拒绝的理由:

写作是“把自己的同一段时间重复销售很多很多次”的极少数选择之一,也是相对来看最容易成为普通人起步的台阶之一。

所谓的“想法”,其实可以理解为“思考的方法”,很多人之所以不行,实际原因只不过是因为不仅没有“思考的方法”,甚至连思考都没有。

有个犀利的观察总结,说:

5% 的人在思考;

10% 的人认为自己在思考;

85% 的人,宁愿死也不肯思考……

元知识:

演讲与写作,都是比私下交流更为高效更具价值的有效沟通方式

“做到之后就不是普通人了…… 再说,所谓‘普通人’并不是因为起步时普通,而是因为他们‘永远普通地活着’才成了所谓的‘普通人’……”

没有执行的想法只不过是幻觉。

你有远大理想,那么你要跟“现在已经成功的人”比的,不是你的现在和他的现在,是“你的远大理想实现后的你”(即,你的将来)和他的现在…… 这不一下子就想开了吗?

写书,很可能是这世界上极少数极少数“普通人”真正可以做到“一劳永逸”的事情。

如何开始写作,我倒是有个“想法”需要你认真思考:

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没有用呢?

“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这是写作的终极技巧,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了。仅仅这么一个问题,就会把这世间绝大多数文字过滤掉,你说它重要不重要?至于文笔什么的,不是不重要,但重要程度若是跟这个原则相比较的话,甚至可以直接忽略。

硬知识:

你所感受到的沮丧并非来自于“你是个普通人”,而是…… 请仔细阅读:

尽管你有着不同凡响的愿望,却时时刻刻像那些终究碌碌无为的人一样思考。

想要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 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而写作是必经之路。

我建议身边的朋友持续写作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更为简单更为基础的理由:

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的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只要真写,就只能真思考。 今天的你,无论多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的你不差…… 未来的你为什么不差呢?因为曾经的你,不怕自己不差,不管多差也要硬着头皮实践,久而久之,你就撞见了未来的那个一点都不差的你。在这样的场景下,有句话非常应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软知识:

事实上,这“现象”其实是有唯一正确解读的:

首先,不是因为最终不是普通人了才想得不一样;

其次,恰恰是反过来,正因为从一开始就想得不一样,才后来变成不普通的……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在起点上,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是普通人。

想法上的不同,最终落实成现实的不同,是需要时间才能“酿”出来的,并且,常常需要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长的时间 —— 因为最终的差异,不仅是“翻倍”或者“翻倍再翻倍”,常常是“天壤之别”。

你现在当然跟我们所有普通人一样,开口说话无人听,动手写字无人喝彩。正所谓人微言轻。可那又怎样呢?谁不是从一文不名开始的?谁没有个“不堪回首”的过去?又有谁从一开始就站在山巅上?(可能你没想过,从一开始就站在山巅上,也不是很爽的事情,因为不下去看看也可能会终生遗憾……)

你可能反应过来了,你已经反复读过的、想过的“活在未来”,真的不应该仅仅是一句激动一下就忘了的口号,而是每时每刻都要反复提醒自己的观念,你最终所有的“不普通”,都来自于这里 —— 你刚刚就体会到了,我们所有人都一样的:“一不小心就活在当下了”,“一不小心就忘记了那个应该‘活在未来’的你应该怎么想事儿、怎么做事儿了……”

通往财富自由的路,肯定不是自由“写书出版”这么一个的,是吧?并且,很多成功的人,也不一定擅长写作(或者擅长讲演)…… 但,即便还有别的路,你还是一定要学会写作,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你能写出大受欢迎的内容,一定是你“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出众”的结果。不要误以为“非虚构类”写作才需要这些能力,即便是编故事写剧本,也一样必须有这些能力。想要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 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对自己的提问就会逐步细化、深入:

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没有用呢?

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用的话,有多大的用处呢?如何做到最有用?

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用的话,对多少人有用呢?如何做到对更多人有用?

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用的话,在多长的时段里对别人有用呢?我如何做才能让那个时段更长一些呢?

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用的话,如何才能优雅地让人们恰当地回馈我呢?

……

这篇内容,有很多很多“以身作则”的地方 —— 事实上,我在写任何文章的时候,都要花很长时间琢磨,“我写的东西真的对别人有用吗?” 这一关过不去的话,甚至会让我感到没脸见人的地步……


34期、你的价格

散信息:

千万不要误以为价格和成本直接完整相关,它们只是间接部分相关。 你想想,人们出钱购买一个产品,是因为他们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那个产品的制作成本有多高,这也很明显,是吧?你有个产品,在我出手购买之前,你的一切成本都跟我没关系,你的情怀也跟我完全没关系;我也不会用你的成本衡量我应该用多少钱去买,衡量我该用多少钱来买的主要因素实际上是我的支付能力 —— 再一次实际上与成本无关。另外,出钱如果是为了情怀,那么我的支付应该被称为捐赠而不是购买。

这是个很好玩、很普遍、少有人认真思考,却又实际上值得注意的现象: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的,都是一不小心就忘了“最重要的是什么”……

你给老板打工,如果你是给他打工的人里最有用的那个人,那你的收入、待遇,一定最终变成最高,跑不了。你谈恋爱,对于对方来说,最终你是最有用的那个人(而不是肤浅地“觉得最重要”),那么对方不仅仅是“爱你”那么简单,TA 一定最终变成“离不开你”,跑不了。你做产品,对用户来说你的产品最有用,那么你的产品最终一定是最受欢迎的,跑不了。你看看 QQ 、微信、支付宝就知道了,为什么它们移动端用户数量最多啊?因为对那些人来说, 它们最有用么 ,就这么简单。

元知识:

千万不要误以为价格和成本直接完整相关,它们只是间接部分相关。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很多人的绝望其实都有一致且清楚的解释了。

天呐!我这么努力,我这么勤奋,可为什么这么惨?

也许这很无情,却是事实:这世界不需要你。

们所身处的世界,其实主要是由人构成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希望自己被我们身处的世界所真正需要的时候,换句话讲,只不过是希望我们被我们身边的人(准确地讲是,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所真正需要。

那你就要花时间琢磨了:

1. 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

2. 我是那个能够满足他需求的人吗?

3. 如果我能,有没有可能成为必需?

4. 如果我不能,我怎样才能?

5. 有必要一定由我去满足这个需求吗?

……

在过去,你有没有真正深入思考这些看似简单甚至很多人干脆认为“没必要”的问题呢?事实上,很多人,其实是绝大多数人,从未认真想过,他们只会在被告知自己不被需要的时候恼羞成怒,却从来不知道症结究竟在哪里。

硬知识:

现在回到原本你就应该知道的答案上吧:

在市场上,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是需求。

做人,就要做个真正有用的人;做事,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事;做产品,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产品…… 这是很朴素的道理,却又是总是“一不小心就被忘掉的最重要原则”。

罗振宇在帮这个栏目宣传的时候,措辞大意是,“老司机教你怎样变得更值钱” —— 现在我这个老司机真的在履行承诺了:

你如何变得更值钱呢?

答案很简单啊!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刚才提到这么一句话,你可能没太注意:

与这世界产生强联系,是增强生活幸福感的最根本方式呢。

现在你反应过来了吗?为什么少数人明显比大多数人更幸福,而且幸福程度高出很多很多?解释很简单啊:

他们与这个世界有更强的联系……

但,更为清楚深刻的解释是:

他们所身处的世界真的很需要他们。

那个世界更需要他们,于是那个世界就会自然而然地更重视他们,甚至不惜高估他们,就这么简单。

还有一点就是,从“需求”出发,不管是“真的需要”,还是“觉得需要”,我们都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的真相。

对这个世界越清楚的描述,越有指导意义,能够让我们有所依据地做出判断;而那些含混的描述,常常让我们不知所以然。

拿出你的本子,写下这样一句很朴素的话:

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做。

不要抱怨这个世界。马克·吐温说的好:

让你陷入困境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真正让你陷入困境的,是这个世界最终并非你所想象。

软知识:

如果你觉得成本决定价格,那么你就会不由自主地“不惜一切代价”去做事,当然,你也更可能成为“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却从来没有感动过”那种类型的忧男怨女。

如果你反应过来了,原来真正决定价格的是需求,那么你很快就会发现,需要使劲的完全是另外一个方向。

这一点,在我个人的世界里,我有极为清晰、也可能是更为清晰的感受。上一期文章我就写过,我天天琢磨一件事儿,“我写的东西对别人是否真的有用”,其实就是“需求决定价格”这个价值观的彻底实践。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是最被需要的事情,那么你就是最被需要的,我们已经讲过,“最被需要的”实际上总是被高估 —— 这是几乎永恒的现象。

人们提到“换位思考”的时候,换位的对象常常是指另外一个人。 当我提到“换位思考”的时候,换位的对象,常常不是指某个单个的人,而是指整个世界。 你要深入思考的,不仅仅是站在对面的某个人怎么想事儿,你要深入知道的起码是“这一类人如何思考”,甚至是“大多数人如何思考” —— 毕竟,刚刚就说过,这世界主要是由人构成的,你了解人的类型越多,数量越多,你对这个世界就越了解,你就越容易明白这世界真的想要究竟是什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71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0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311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1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0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38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57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1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59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65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33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09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4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20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03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9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很多的时候,问题的质量决定答案的质量。不耻下问倒也没错,但问得不好,“不耻”其实是白费的。 首先,关于“准确”这个...
    六安姐阅读 656评论 0 0
  • 什么是图 表示多对多的关系 包含:一组顶点(vertex)一组边(edge)不考虑重边和自回路 图的表示方法 邻接...
    沧海梦帆阅读 520评论 0 0
  • 尚俊平,焦点网络中级,坚持分享1002天,2019年1月24日,星期4 正在读《家庭塑造孩子》。这是一部非常实用的...
    32598db751bb阅读 168评论 0 0
  • 问题: 今天在我做的项目中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添写完一个表单A的内容,点击下一步,进行表单A的保存并跳转到下个表单...
    丶天天阅读 1,166评论 0 0
  • 新中国七十华诞,举国同庆。 参加在辽宁省美术馆举办的书画艺术展。(展出时间10月2日至6日) 参加在沈阳市图书馆举...
    刘伟书法_沈阳阅读 129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