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企业 社区 工会
本书的最后作者回到全局的社会关系来看待企业。企业、员工、工会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的相互关系,社会秩序才能得到维护,才能实现各方的利益才能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企业、员工与工会能够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同时也要对各自权利范围加以限制。因此,要求政府有所作为,制定出符合整体利益的政策。
正如德鲁克在结论中所述:“这本书的根本目的不是描述一个理想的社会,而是寻求一个适合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他试图给出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政策建议,事实证明这些建议都影响了后来的企业发展和政府决策。
1、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企业和员工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各自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职能。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创造经济效益,和保证企业持续经营。但是作为社会人的企业员工,除了以工作的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还必须以社区的形式组织在一起,履行社会职能。
社区应该是自治的,企业管理层只应该负责企业的经济职能,除此之外,员工自治社区应该被赋予权利解决自身的问题。但是员工也必须受制于企业追求经济业绩的需要,企业和员工互相支持对方的权利而非对立。
德鲁克所谓的自治社区是对大型的工业企业所做的描述。今天除了大规模聚集的工业企业以外,企业的形态更为丰富和多样。但是企业和员工各自的权利和职责是不变的,双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解决问题,才能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
2、员工与工会的关系
工会在西方社会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上世纪50/60年代更是如此。工会运动不仅关乎员工的利益,也决定企业的生死,甚至能威胁国家的安全。工会对外有罢工的权利,并以此来迫使企业接受他们的要求;对内部,也和员工之间订立了某种契约关系。
工会和员工的自治社区在某种程度上是竞争关系的,他们都要求员工对组织表现出忠心。工会是更广泛的自组织,需要联合某个行业来与企业形成对抗的力量,而企业社区更可能用温和的方式解决与企业之间的问题。工会和社区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社区治理越成功,工会变成一个松散的,由小工会组成的联合体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不能给社会带来实质的威胁。
时至今日,工会已不再具有半个世纪以前的吸引力和破坏力。据统计美国劳工部数据1966年工会人数最高达到1790万,但是到2000年是工会会员人数只有168.6万人。员工不愿参加工会一方面与美国的经济机构调整有关,另一方面也看到工会活动对解决社会问题上过激和无能,因而转向寻求更有效的而解决方案。
3、企业与工会的关系
尽管工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稳定,但是德鲁克并不认为应该取消工会,甚至支持他们享有罢工权利。
但是政府应该更多的介入,制定出有有效的政策平衡各方的诉求。例如,工会运动很多都是关于稳定或提升工资水平,这显然是直接增加了公司的成本压力。但是工会领导对待工资问题是非理性的,他们看不到企业经营的实际问题。德鲁克建议政府应该制定一个“理性工资”政策,通过客观经济标准来确定工资水平,而非依据工会的要求或者企业的一面之词。既要保证在不同经济周期中,使员工的预期收入相对稳定,同时也要保证企业应对经济波动的灵活性。“理性工资”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前文提到了企业制定“可预测收入计划”和“利润分享计划”。如果这两项计划能的得到贯彻会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与工会的紧张对立关系。一旦员工的利益得到基本保障,他们参与工会对抗企业活动的动力就不足了。归根结底,罢工是会导致双输结局,应该是要尽量避免的。
总结:
企业作为社会的器官,其核心职能是创造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与员工,以及由员工构成的社区和工会建立良好的关系。这种良好的关系反过来能够促进企业更好的创造经济效益。
所以,企业、员工与工会本质上是捆绑的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
然而,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需要政府的介入,制定积极的政策,以客观的标准帮助各方达成共识,建立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