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小唐山一枚,喜惯外出时讲普通话,对着父母讲唐山话。唐山话,用我大学舍友的话来形容就是“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前两天小学同学建了个微信群,把同村的小学同学都拉了进来。
作为一群八零后的尾巴,奔三儿的人,大家现在活的参差不齐,干什么的都有。有在外上班有房有车的,有结婚又离婚独自带娃的,有借高利贷欠下上几十万妻离子散的。虽然不及而立之年,却也是能看人间百态。
群里老同学七嘴八舌的一顿寒暄,无非是现在在哪呢,干什么工作啊,啥时候出去搓一顿啊。虽然能感觉出来大家都有点板着劲儿,努力展现自己好的一面,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年龄在那里摆着呢!什么是正真的老同学?真正的老同学就是就是即便多年不见,再见时你也能一眼就认出来,并且一点也不觉得生疏!
大家聊的挺带劲儿的,满屏唐山话乱飞,老檀儿味儿十足。可就在浓浓的乡音里,忽然冒出来了一个很不和谐的声音。我们曾经的班长大人,居然一本正经的和我们讲起了普通话,而且还是混着东北口音的普通话。结果对话就变成了这个样子,我们一句唐山话,老班长在那里回一句普通话。
我当时的心情真的可以说用吐血来形容,靠,装13装到老同学群里来了,那麻烦您选一个好的方式,或者回去先好好练练您的普通话。
我可想狠狠地回两句,词都想好了“呦,我是不是进错群了,咋还讲起普通话了?”“老班长哪个大城市混呢啊,这普通话讲的真心不错啊”。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吧,要是真讽刺上两句,倒未免显得我太愤青了。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我太极端了,不就是讲两句普通话吗,至于吗,人家这叫紧跟国策啊,教科书都说了“请写规范字,请讲普通话”!
在这里我有必要说一下我们那里的情况,我来自唐山的一个小县城,在我们那里,全县除了学校上课之外,街头巷尾,哪哪都是浓浓的唐山味,有点像小品里赵丽蓉的口音,却又不太一样。
而我们这位老班长,邢台上的大学,毕业以后立马回了县里,一直工作到现在。所以我就始终想不明白,你只是出去念了四年大学,讲了四年普通话而已,你的家乡话你说了二十多年,听了二十多年啊,怎么短短的四年的普通话就这么无情的碾压了你的乡音呢。家乡话就那么土那么让你不屑于讲出口吗?
这种在老同学面前装13的行为,就好比在裤兜里揣了坨屎,任谁老远都能闻得到臭味,你却厚着脸皮在旁边呐喊:我这里面装的是钱.
老妈说:有种人永远不会有大出息,一种是不孝顺父母的人,另一种就是忘本的人。
她经常给我讲姨姥爷的故事。姨姥爷是一名建筑师,走南闯北多年,在四五十年代就曾多次出国考察,还有专门的翻译团跟随。后来在宁夏定居,我的母校当年就是由我姨姥爷参与设计的。就是这样一位多年在外闯荡且颇有成就的老人,每每回到故乡,总是立马换上一口浓重的唐山话,热情的和邻里乡亲聊天儿。
成熟的谷穗,总是低弯着头,感恩生养它的土地。越是有内涵的人,越是谦卑。因为他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将要到哪里去!
因此,我刚上大学起,老妈就告诉我:你在学校可以讲普通话,但只要一回家,马上就给我变化唐山味儿!所以我早早就练就了唐山话和普通话两种模式自由切换的技巧。我可以一边打电话和老妈用唐山话聊着天儿,一边时不时地和舍友用普通话拌几句嘴。
曾听老妈讲过一个笑话,村里有个小伙在外边上了几天班,回来了以后就想在乡亲面前装装洋气,于是故意挑了个人多的地方,指着树上的鸟说 :“天啊,那里有好多的麻雀呀”。结果被他妈一巴掌乎了过去“你给我好好说话!” “妈,树上有忒多家鸟儿(qiao 三声)”。
普通话确实是大势所趋,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是,普通话与家乡话并不矛盾啊,你可以在外出工作时,在学校上课时讲普通话,回到家里时,和父母邻居说家乡话。二者完全可以兼顾,还能顺便训练一下你的反应能力。
可是当下,好多的年轻人认为说家乡话会显得自己土气,没面子,会与自己海龟,大学生的人设不符。对此我只想说“哥们,你想多了,你该是李三儿还是李三儿,该是王五儿还是王五儿,你以为你操着那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会让你看起来像伍佰吗,错,那只会让你看起来像二百五!”
也许是社会太过于浮躁,让人心也随着飘了起来。多元的价值取向冲击着原有的主流价值观,于是一些错误的观点开始慢慢植入人的心底,如病菌一样无孔不入。过去讲礼义廉耻,现在说宝马奔驰。笑贫不笑娼,金钱似乎成了衡量人的主要标杆。于是,在同学聚会上装13也成了老同学见面的一种常态,我们终究还是太年轻或者太在意,迫不及待的想在人前宣告我有几套房几辆车,恨不得把房产证摆到饭桌上,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可是,你若真真活的精彩,又何须别人颔首呢!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魂牵乡音,叶落归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结尾请允许我拽个诗词,体验下装13的赶脚:-D)
最后,来段唐山话科普,看你会不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