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环绕之中,地铁立交交汇之处,昙华林静静坐落在武汉摩天大楼背后,这里有各式各样的咖啡馆,还有门口种满绿植的小店,有名的鲜花饼店,独具特色的工作室,创新的热干面馆等等,每个店面门前屋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装修。
那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去逛了一下昙华林,我以前去过很多次,这次是昙华林重新修缮后的第一次。
因为周末,顺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们在蜿蜒的小巷里穿行,新修之后的街道宽阔了许多,徐源泉、石瑛公馆、修旧如旧,圣诞堂、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文华学院等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依然保留着。我们寻找着林则徐、张之洞在这里留下的历史痕迹,仿佛伸手即可以触摸到历史老人那鲜活跳动的脉搏。
以前觉得自己还算是个比较文艺的人,是因为自认为读过一点书。那天我们在昙华林一边观赏着那些百年建筑,一边对那些新修的建筑进行着评论。听着他们对每一个建筑每一段历史的讲解,我才发现,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古典诗词可谓一窍不通。
当时我们站在一块大石碑前,有同学指着石碑上的《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赋》问我:“你能发现这个赋有什么问题吗”?我茫然,以前读过也背过很多赋,赋是什么?我确实不知道,应该算是古体的散文吧!我们站在那里通读了一遍,我没有发现问题。
他说:“所谓提为赋的文章,你想想,赤壁赋、两京赋、三都赋、长门赋,你听这些赋的题目名字都非常简短,为何而赋,清楚明白,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你看这篇赋的名字是不是太长了,要不就叫昙华林赋,或者教育赋,或者博物馆赋 。”
我说:“题目没有太大影响吧。”同学摇了摇头:“题这个赋的人可能是想把自己和这篇文章的格局搞高一点,而恰恰这个赋就让他暴露出了自己的文化水准和文字功底,文章通篇读起来即没有散文性也没有赋的韵律,充其量只能称个记,此篇题为《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记》,说明了这个教育博物馆的来历过程,大家也能清楚明白,而不会追究其赋意。”
他又走过去,指着碑文结尾的地方说:“你们看,这篇文章最大的错误地方是,没有落款,也没有注明提此赋的时间,如果这个石碑上写成昙华林教育博物馆记并且有时间落款,然后请一个比较著名的书法家写出来,若干年后,这块碑也会成为昙华林的一个文物景点 ,现在一个没有落款的印刷体石碑什么都不是,钱也花了,却没有任何文化内涵。放在昙华林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实在是不能让懂文化的内行人看啊!”
同学边说边叹气,听他一席话,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高山仰止,什么是高处不胜寒,这些词的真正含义,他们因为知识渊博,而无法容忍世间凡人的粗制滥造亵渎文化,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还试图到这里得到文化熏陶。来到同一个地方,我们看的都是热闹,他们看到的是历史更是未来。
做文化产业的和城市建设的人,都需要好好学习历史,提高文化素养,不能粗制滥造贻笑大方。要知道城市性格的赋予是所有历史进程融合而成的,并非某一阶段的历史,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更要有历史的长远的眼光。
上世纪之初这里是武汉文人集中的地方,从这里可以了解武汉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底蕴。也许,一个文化武汉,会比一个经济武汉更响亮,更引人入胜吧!
午后温暖的阳光,安然地照耀着这些历史悠久的老建筑,见证着他们的蜕变和新生,这里没有宏大历史中的节点,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藏在巷子里的学校安静而悠长、还有浓浓的中药味的中医院、买菜的打麻将的居家场景,他就是武汉的日常生活,散漫而有灵性,令人禁不住地回味。
也许有一天,昙华林也能像成都的宽窄巷子一样成为武汉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