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拿破仑·希尔。成功学大师,励志书籍作家。曾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首席顾问。专门从事研究成功人士的秘密。
关于本书
是一本思维类的工具书。曾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思想观念,激发了美国人的潜能。
本书的核心内容
三个抽象的成功心法
两个具体的方法论
一、欲望
欲望是能够使人产生行动的愿望或希望,即自我驱动力。
二、自我暗示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传达到我们大脑中的所有暗示和自我实施的刺激。
1、写下具体的目标。比如想要钱,写下具体的数字。
2、写下要达到这个目标具体的时间期限。
3、不管有没有准备好,马上开始行动。
4、重复上述步骤。
三、潜意识
有限的思维与无限思维的链接。
四、智囊团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五、毅力
积极的心态。
读后感:
关于作者。
大学时选过一门成功学的课程,对拿破仑·希尔这个名字有些印象。后面再也没有读过他的作品。
关于发明家爱迪生和电话的发明者贝尔,这个有待商榷,爱迪生为人刻薄,因为专利问题打了一辈子的官司。至于电话的发明者其实是有争议的,是专利注册者还是真正发明的人也有待确定。
另外,专利并不像市面上说的是一件促进创新的事情。这个话题以后再讨论,为了专利而专利导致并没有心思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精耕细作。
关于本书的内容
不管是改善思维的工具书还是改变思想观念或者激发潜能,像思维、思想、潜能这样含义不确定的词语,除非书中明确说出它所指的含义,否则你说的跟我说的“潜能”可能含义有所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比如书中的三个抽象概念“欲望”、“自我暗示”、“潜意识”这三个词语。
我相信生活背景和经历不同的人一定对这三个概念是有不同的认识的。既然大家讨论这个话题,是不是应该对这三个抽象的概念达成一致才是讨论的基础呢?
如果对所要讨论话题的基本概念都不一致,又怎么能知道我们在讨论什么呢?甚至讨论本身的概念都不清楚。
四、关于智囊团
书中所写的智囊团的核心思想就是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结合自身经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付费就是捡便宜”。
还有一种理解就是学习一定是一种社交活动。
我所理解的社交活动,并不是一定要出去跟人聚会就是社交,而是有一个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做大家都认可的事情,形式可以不限制,可以通过文字、见面、讨论等等,随着网络这种工具的使用,社交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五,关于毅力
这个词啊,真是打不死的小强啊,从识字开始到现在,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哪种场合,这个词使用的频率真是非常高,甚至到了滥用的地步。
为了毅力而毅力,在根本就用不着它的地方也强调。
这也从反面说明了一个平常不怎么关注的思考角度,而这个角度是非常重要的,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不仅要知道这个观点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更要明白这个观点的局限性,不能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不能用,如果用了,会造成什么灾难性的后果。
现在回来说说毅力,如果对这个概念不熟悉,那“半途而废”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概念了。
我们总是在强调毅力,却没有多少人有毅力。我们从没有强调过半途而废,但有多少人与它为伴。这真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除了基因里天生的缺陷之外,更重要的问题在哪里呢?
就是在不该用毅力的地方过分地方过分强掉它。导致了大面积的为了毅力而毅力的这种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事物的发展过程:
一类是在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对这样的人来说,一路以来体会到的都是成长的快感和喜悦,甚至是整个过程中的挫折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次的挑战和战斗。
对这样的人来说,根本不存在毅力这回事情。
而对绝大多数没有驱动力和兴趣的人来说,只能一次次地去尝试自己擅长什么。做擅长的事情没有错,但对于这类人来说,所有的擅长都是从不擅长开始的。在开始之前可以赋予这件事一个重大意义,然后迅速掌握最少必要知识,立刻行动,迅速获得正反馈,这个过程可能因人而异,有慢有快,那方法论是什么呢?不需要什么毅力,坚持。想清楚一个道理就好:想想蹒跚学步的孩子,没有人去责备他们,没有人告诉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要毅力。不管你年纪多大,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每个人是不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呢?学会接受刚开始的笨拙。
一旦获得正反馈的时候,也就是有兴趣的时候。
剩下的都是一切本能的摸索了。
你看,这个过程哪有苦哈哈地坚持、哪有需要毅力这么神秘的能力。
我想这个反思的过程解决了我一个很多年的困惑: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坚持地比谁都苦,整体把毅力挂在嘴边,却终究没有什么产出;而另外一些人,似乎过得潇洒快乐,产量却很高。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隐约觉得有一种神秘的东西在支配着这些人,而又有一些神秘的力量在打压着另外一些人。最让我困惑的是,这两种神秘的力量会随机降落到不同的人身上。使他们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差异。
现在,我明白了这种力量就是尊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