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这边,为了拔掉曹休这颗眼中钉,获取一场盼望已久的大胜,也是做足了准备,下了老本。
八月,孙权亲自跑到皖口(今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皖水入江处),拜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统领六师和禁卫军,摄行王事。
又亲自执鞭为陆逊开道,令百官朝陆逊下跪。
孙权又派奋武将军朱桓、绥南将军全琮为左、右督,各统兵三万,合击曹休。
朱桓向孙权献计,说:“曹休不过是因为皇亲国戚而被重用,并不是智勇双全的名将。这次与我军交战,必败无疑,肯定要从夹石、挂车逃走。这两条道路都很狭隘,非常险要,如果让一万士兵伐木断道,就可以把魏国残兵全部俘虏,说不定还能生擒曹休。”
他主动请战,说:“末将愿意率领所部,前去断路。如果运气好的话,曹休自动投降,我们就可乘胜进击,长驱直入,攻取寿春,割据准南,平定许昌、洛阳。这可是万世难逢的良机,切不可失!”
孙权觉得有理,转而征求陆逊的意见。
陆逊认为不可,没有采纳朱桓的建议,这个方案就搁置了。
曹休走到半路,发觉情况不对,知道自己多半被骗了。
但他一气之下,仗着兵多将广,不愿撤军,打算与吴国决一死战。
过了石亭(今安徽安庆市桐城市),他也开始进入战斗准备,留下部分兵力,沿途设置伏兵。
大军抵达皖城,曹休望见吴军,分外眼红,发动冲锋。
双方兵力相当,吴军严阵以待,曹休军匆匆而来,结局已然写定。
吴军三路并进。
陆逊统率中路大军冲击曹休主力,朱桓、全琮从左右两翼包抄,拔掉曹休伏兵。
交锋片刻,曹休无心恋战,命令撤退,退到石亭驻守。
不想,到了晚上,曹休军营有人夜惊,引起慌乱,整个大营炸了锅。
曹军将领约束不住,曹休只好再次撤退。
吴军乘势掩杀,一直追到夹石,斩杀、生擒曹军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驴骡车辆上万,军资器械无数。
东线接应的贾逵走到东关,没有发现敌军一兵一卒,顿时觉得不妙,说:“贼兵在东关居然没有防备,肯定都赶去皖城集结了。曹休孤军深入,估计要中埋伏,必败无疑。”
于是急令各部将领,水陆两路同时并进,火速接应曹休。
行出二百里,抓到一个吴国士兵,得知曹休大军已战败撤退,吴国正派兵赶往夹石,意欲阻断通路,抄曹军的后路。
曹军将领没想到曹休败得这么快,不觉惊慌失措,不知怎么办才好。
有的将领提出,形势不妙,不如就地扎营,等后面的大部队赶来,再作打算。
贾逵说:“不行啊。曹休对外兵败,对内路绝,进不能战,退不能还,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恐怕支持不到天黑。敌军因为没有后续部队,所以只追到夹石。兵法云:‘先声夺人,以挫敌士气’。我们尽管兵少,但急速进军,出其不意,敌兵看到我军到来,一定退走。假如我们等待后援,等敌军将险路切断,兵虽多又有什么用呢?”
说完,果断命令全军加速前进,沿途设下许多旌旗战鼓,以为疑兵。
吴军远远看到贾逵部队迎面扑来,不知虚实,惊恐退走。
贾逵率军守住夹石,又供给败军粮草,曹休部队这才振作起来,得以撤退。
曹休与贾逵相来不和。
魏文帝曹丕还在位时,曾想委以贾逵重任,授予他符节。
曹休从中作梗,说:“贾逵性情刚烈,一向不把诸将放在眼里。这种人不适合持有符节,都督一方。”
曹丕于是打消了重用贾逵的念头。
这次曹休兵败,全靠贾逵不计前嫌,奋勇争前救援,占据夹石,才幸免于难。
曹休得到救援后,不但不感恩,还把战败的火气都发泄到贾逵头上,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呵斥,责怪他救援来迟。
更过分的是,曹休以大司马的名义,敕令贾逵帮他捡拾弃仗。
贾逵气急,自觉心中无愧,对曹休说:“我是为国家担任豫州刺史,不是来此为大司马拾捡弃仗的。”说完,也不与曹休争辩,独自引军退还。
随后,贾逵与曹休各自上表,互相弹劾对方。
魏明帝曹叡明知道贾逵为人正直,错不在他,但曹休身为宗室重臣,也不得不倚仗,只有和稀泥,判定二人都没有过错。
此后,曹休一直为这事怨恨贾逵,但贾逵再没与曹休争吵半句,因此深受人们赞誉。
曹休石亭战败,上书谢罪。
曹叡看在他是皇族长辈的份上,没有加以追究。
但曹休羞愧郁结,背上生疽,不久去世,谥曰壮侯。其子曹肇继嗣。
吴国各路大军得胜凯旋,经过武昌,孙权命令左右侍从用御伞遮护陆逊出入宫殿大门,凡是赐予陆逊的东西,都是御用的上等珍品,没有谁能同此相比。
随后,孙权派陆逊回到西陵。
石亭之战,时间不长,过程也不复杂,但影响却是深远的。
曹休死后,曹魏宗室将领没落,曹叡不得不将一方统帅的重任交付外人,命满宠接替曹休,担任东线统帅,都督扬州。
三国势力经过本次洗牌,重新平衡。
二十年内,曹军在东线再也没有组织起成规模的进攻。
而孙权,乘着石亭大胜的东风,顺势坐上了吴国的皇座,
名正言顺建立了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