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绘本时,我们经常会在绘本的最后,给孩子来一个总结性的发言,问他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宝贝你从这本书里知道了什么呢?似乎如果不给孩子灌输任何的人生道理,亲子阅读这件事看起来就是毫无意义的,其实几乎所有好的绘本都不说教人生道理,津津乐道的多半是一段经历一个过程,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段。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说的是一只母鸡悠哉悠哉的散步,尾随其后的狐狸想吃了他,却一再失败。这本书并没告诉我们,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大道理。《大雨哗啦啦啦下》讲的是大雨前后一整条街的忙乱,而雨停后人们露出了笑容,天空出现了彩虹。他也没告诉我们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其实和一个孩子不喜欢絮絮叨叨,耳提面命说教大道理的父母一样,孩子更需要父母蹲下身来,站在他们的世界高度去理解陪伴他们。
为什么我们很难在共读的时候克制自己,不去跟孩子灌输大道理呢,我想,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的心充满了高高在上的矜持,认为成功的生活是由自己知道可别人不知道的道理锻造出来的,但实际上这些道理都不是生命的真相,所有的绘本集合起来,都是在告诉孩子,生命有千百条途径,无论你成为什么,生命都充满了奇趣,都值得你细细的探索和品味。
但,有时也会产生一些疑惑,什么时候该保持克制,什么时候又该滔滔不绝?是不是真的可以只说故事,不给孩子总结?真的没有什么道理值得教授给孩子吗?
牧辰即将满两岁半,他身上展示了我们很喜欢的特质:阳光,温和,有礼貌,允许分享,但同时问题也相应出现,之前遇到有人抢他玩具,抓搔他或者用沙子撒在他脸上,他总是愣在那儿直直的看着对方,显得很困惑,即使跟他说:下次别人欺负你,记得要说我不喜欢你这么做,即使这样的话,也没什么作用。
看绘本时产生的这两个疑问,其实都指向作为父母要面临这样的考验,是否要强硬的把自己对社会的判定和经验告诉他,给他一把让自己免于伤害的武器?但这样其实也让孩子负戈前行。
在绘本《田鼠阿佛》里写的是作者理想中的家人: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放手让他去体验世界,去和万物交流。让他慢慢的,按照自己的历程发现自我。这样对于父母来说并不容易,很煎熬,很需要勇气和克制。但实际上,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智慧。
前两天,那位小朋友再来家里玩时,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现象:当他想抢玩具时,牧辰已经警惕的观察他很久,发现他的意图后,飞速的拿起玩具扔到了床上藏了起来,拿起其他玩具放到了他手里,这场冲突就这样插身而过。
孩子的本性是善良而聪明的,我们只需微笑等待着让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总有一天, 他会发现美,也会发现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