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家庭的影响,张爱玲之所以为天才和她个人也分不开。《繁华落尽,冷眼尘埃:张爱玲传》中我总结了几点。
1、天赋。天赋是既让人爱又让人恨的东西,有它的人是天之宠儿,没它的人就是资质平庸。张爱玲属于前者。《我的天才梦》一文中,张爱玲将自己的天赋都写了出来。3岁能背诗,7岁开始创作小说,9岁时便开始纠结于将来要当画家还是音乐家。12岁在圣玛利亚女校的校刊《凤藻》上发表文章。高三时,她在国文老师汪宏声设立的刊物《国光》上发表的文章篇篇是精品,一度让老师赞不绝口。文学上的造诣离不开幼年的积累,离不开聪颖的天资。
2、勤奋。天才如果不努力,再有天赋也会变得普通,如伤仲永。记得小时候经常背的一句话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才的成长之路也离不开这些。
港大三年,张爱玲的英语学习异常努力,她甚至能背诵整本《失乐园》。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她用英语和母亲、姑姑写信,用英文写作,渐渐地,张爱玲的英文水平足以谋生。
不仅英语出色,其他科目丝毫不逊色,每门科目都是第一名。到了大二,港大文科的两项奖学金都能被张爱玲一人斩获。她不仅能拿到数额不菲的奖学金,还能免交学费和膳宿费,甚至还获得了毕业后免费保送牛津大学的机会。一位以严厉著称的美国籍教授曾惊叹于张爱玲的优秀学业——教书几十年,从未有人考过如此高的分数。
成名以后,她的写作也经常持续到深夜,还因此得了眼疾。
3、执着。张爱玲7岁便写小说,此后可以说一生笔耕不辍。求学时,她向众多杂志报纸投稿。成年后,她靠写小说和剧本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即使晚年经济窘迫时,她依旧不改初衷,坚持自己的创作理想。她曾经改写《红楼梦》剧本,但是电影的老板和导演随意删减、改动剧本。张爱玲不容许将心目中的神圣经典之作改的面目全非,导致剧本一直没有通过。这时,她经济上也是捉襟见肘,只能买年底打折的鞋子,冬天也不能添置物品和衣物,即便如此,文学作品上她也不将就。
是什么来支撑她的这份执着?我想应该是她对文学深深地热爱。她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努力,愿意为它坚持原则,愿意保护它的美好。张爱玲一生漂泊,命运坎坷,文字填补了她内心的孤寂与悲凉,遇到文字,应该是她这辈子最心甘情愿又甘之如饴的邂逅。
张爱玲是不幸的,幼时家庭支离破碎,成年以后遇人不淑,胡兰成的背叛简直是致命性的打击。最后遇到赖雅时,对方已年过花甲,相处时间不长便天人永隔。张爱玲又是幸运的,因为她一生从事的职业是自己的挚爱,文学上的成就斐然,不枉文字终年的陪伴。
回顾天才成才之路,即使天赋异禀,也需刻苦努力。天才都如此,你还有什么理由不拼尽全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