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问候家明。
昨天晚上找好了电影资源,但是太晚了,不想让自己熬夜纠着心看,所以今天早上一大早就爬起来就打开手机看了,画质一般。
在电影上映之前,我就计划着这个电影一定要看,因为:这个原著作者是我一直以来比较喜欢的人,从大学起就看她的著作,到后来我发现我可能是因为没有成长的缘故吧,我总觉得已经跟不上安妮的脚步了,她的句子太深邃了,探究的问题好像也非常的高深,都是关于人性的,我的兴趣不大,但是《七月与安生》这个电影是安妮早期的一本书里收录的一个篇章,这本书叫《告别薇安》,大学的时候,我一连买了八本,她的书对我的影响也是相当的大,很早的书都是比较青春颓废甚至带着一丝叛逆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调调,也是因为曾经看她的书,影响了我的感情观:不为来路随心所欲的寻找自己的爱情,然后我遇上了一个人,有了故事,有了小确幸,也有了苦痛,可能所有的爱情都是伴随着眼泪与幸福吧,毕竟谁的人生都不是那么容易。
每次看完安妮的书,我都记不住书中讲的东西,只有大致的人物名字,可能是自己比较健忘吧,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是反复的看她的书,但每一次看都会是觉得新鲜而且带来内心寂静,并不会觉得重复,这次也是,在电影上映之前,我就找出了原著又看了一遍,《七月与安生》一个安静干脆的章节名字。
因为缘分,所以遇见。
因为相知,所以常常相聚。
因为熟悉,所以从来不陌生,无论多久未见。
七月与安生,一个生活在象牙塔,一个生活在象牙塔边上,偶尔也会去蹭蹭象牙塔的生活。从稚气未脱的少年到成熟之后的少女,两个人,几乎形影不离,穿同样的衣服,见同样的人,说同样的话,好到要彼此相爱。
可能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少年时期那样纯粹的友谊吧,我有一个同学,从12岁认识到现在,我觉得我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越了朋友,倒像是非常要好的远房亲戚,无论多久未见,我们从来不会陌生,我曾经也是常去她家吃饭,他们全家人待我都如同待自己的家人一般,我从未感到被例外。数一数,也有12年之久了,小学到高中都在同一所学校,有时也会在同一个班级,大学学的一样的专业(从来没商量过),她现在是一名公务人员,我是一名社会游民。分居两个城市:她在我的北边,我在她的南边。偶尔相聚常常分离。
七月与安生,应该说故事的高潮部分就是出现了苏家明,他们同时爱上了这个人,或者说苏家明同时爱上了七月和安生,剩下的就是像其他电影情节一样,正房与小三上位的故事逐步展开:安生更为叛逆,生活总是漂浮不定,抽烟喝酒混吃混喝,酒吧的酒总能一饮而尽,七月更为乖巧玲珑,体面稳定的工作,健康的家庭带给她的是安稳、向上,只是这样的两个人却毫无隔膜的走到一起,并且一致爱上了苏家明这个在他们眼中英俊帅气的男人,然而它并非一般正房与小三的故事情节,而是好比亲姐妹的那种欲罢不能,你说是安生占有了七月的男朋友,好像她也没有刻意去做,你说七月把家明让给了安生,也并非如此,三个人,在这场相遇中互相厮杀也彼此心疼,阐不明,也道不尽,那些恩爱情愁和那些相聚别离。
相对于电影原著作可能更为全面也更能体会这种女性之间的浓缩的一种友情吧,加上独白,还有好多电影没有表现出来的情节,相对于画面文字更能带给人思考以及内心的宁静和波澜。看完电影,再看看原著作,更能补充电影的那种空白,以及七月和安生之间的那种我们人人都会有那么一段青春的关系:从小到大,相聚又别离。
七月与安生,问候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