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责任的重要性:责怪、批评与指责是人类防御机制的关键要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行为、指责他人不愿改变,其实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地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了自身的不安。然而,责怪、批评与指责的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受害者常感到无力、无助、无价值且无法自我满足。他们的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并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当我们坦然面对内在的受害情绪时,我们将有机会更具有意识地正视这份感觉,并了解这仅是一种感受,而非事实。
批注:书中用非常多的笔墨去描写类似的经历该如何处理,其实与保持自我觉知是有相似的地方,作者重点指引我们,当我们觉知到自己的情绪之后,要思考行为和情绪的出处(作者有意去联想过去的经历),以便更好的处理现在的情绪。
自我觉知可以广泛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人际关系,亲密关系,还有保持高效学习以及自己习惯的改变.......
2、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是由于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批注:有很多小姑娘在感情中寻找安全感或者是依靠,这注定是无法成功的,要求别人给予反馈,自己却无法提供相应的回馈,这注定无法持续。我非常赞同曾仕强老先生的观点,无论人在何种境况之下,人都该坚持自我完善。把所有的一切都立足于自身,就算不结婚不恋爱也并是可以的。
3、我相信恐惧和无知是造成所谓的“亲密关系”失败的两大原因。
批注:无知一项我深有感触,如果用自己过去二十几年、三十几年的自己的人生阅历去处理更为复杂的亲密关系,如果没有学习相应的知识再去实践,再在实践中去改善这样的过程的话,我相信是极难维持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的,因为大部分人无法摆脱过去伤痛带来的副作用,包括原生家庭问题等。
因为恐惧问题而选择逃避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让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和相拥而眠……这是十分自然的,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并没有人能够满足我们所有的愿望。
批注:这个是对第一点的一个补充吧
5、期望与要求可分为明说和暗示两种方式。暗示的方式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原因有二:一、你希望伴侣满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现出软弱且需求不满的样子;二、你幻想你的理想情人会读心术,能够知道你的每个想法。如果不想明说,那么,在伴侣没有满足你的时候,你就必须十分依赖肢体语言来表达你的不悦。不说话再加上有点难看的脸色,通常就能达到暗示的效果,但如果你的伴侣属于神经大条型的,你可能就要用更明显的表达方式才能得到效果了。
批注:也是补充项。这个是个典型的问题,我自己也存在的问题,我是标准的95后,独生子女,家里两代人宠着,太自我了,感情中还是存在“作”的倾向,我相信很多姑娘多少都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单独列出来。
6、了解自己的期望及其背后的需求,是一种后天学来的技巧。通常我们只会意识到自己希望伴侣做些什么或改变什么,却不会察觉自己深埋在潜意识里的需求。我们希望伴侣做或说一些事,但不会意识到我们希望他们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些情绪上的需求。我们并不是真的要伴侣记得我们的生日,我们要的是他们证明我们的价值。我们希望确认我们值得被爱。
7、第6个的一个解决办法(第一项自我觉知的一个举例,方便大家更好的应用):如果答案是希望伴侣开始做或不再做某些事之类的,那就请你先理清自己的意向,然后再问一遍同样的问题。希望伴侣改变或做些什么是一种期望,而不是你自身的需求。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绪需求之后,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愿不愿意放弃这项期望呢?”换句话说,我愿不愿意不再把满足这项需求当作伴侣的职责?我愿不愿意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呢?我愿不愿意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成为我快乐的源泉,而不再把伴侣当成予取予求的对象?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的直觉会告诉你该如何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