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惯性防卫-绿灯思维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别人的质疑是否合理,而是你居然反对我!马上就干起来了!这就是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仔细想想,当我们每次需求评审或者是设计评审的时候,大家总是争的面红耳赤,有的甚至当众愤怒离席,吵来吵去无非都是想证明自己一开始的观点是正确合理的,反而真正的解决的意见并没有花时间去讨论。大家争执了一个上午,讨论的都不是一个问题,只不过讨论中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就赶紧开始反驳了。
如果我们想要提升学习效能,一直陷入习惯性防卫,学习再多的新方法和新观点都没有用。
我们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
假如你跟一个朋友约好了要一起去做一件事,第一天他迟到了,第二天、第三天朋友也迟到,这个时候你就会想,他怎么这么不守时老是迟到啊,太不靠谱了。但是如果约会的时间都是我们自己迟到呢?可能第一天是早高峰堵车,第二天是家里有急事,第三天是手机坏了闹钟没响。
我们很轻易的就能发现,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总是把原因归于别人,但是当问题出现在我们自身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这样想了,把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和因素。别人做不好,是能力问题;我们自己做不好,是外部因素影响。别人取得好成绩得到晋升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人真是走了大运了;但是当我们自己取得好成绩的时候,那都是我们幸苦努力的结果,说我走运的都是诽谤!
行为科学的奠基人阿吉里斯对于这样的行为有一个观点:
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
防卫性的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对于多数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怎么样才能打破这种防卫呢,就是建立绿灯思维。
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你不了解实际情况。” “你先听我说!”这是我们的大脑在红灯思维下所处的状态。比如设计小伙伴在过电商页面的设计评审的时候,听到了产品童鞋的建议:这个页面的按钮是不是可以大一些,这个颜色可以再亮一些,现在的感觉整体暗了...这时候我们大多数的反应就是,“你懂啥,你根本不了解我设计的思路!” “现在这样设计是因为整体看起来更好看一些!”
我们是不是经常遇到类似的场景。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第一反应就是找理由反驳。
而绿灯思维,就是遇到新观点和不同意见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嗯,这个观点有用,我该怎么改进呢?”比如同样是另一个设计师,听完这些建议后,可能就会这么想:“嗯,这个跟我的设计理论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也有一定道理。比如按钮大一些可以在很多产品展示的页面更快速的找到快捷按钮,颜色亮一下可能会给用户带来更大的购买欲望。”
如果我们能够多去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可用性,那么我们就拥有了绿灯思维。我们可以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以后,再去分析不足,想办法完善。这样,我们的进步是不是就会快很多?
这个理论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并不容易。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比如,我们开会讨论的时候产品经理说:“文结,你这个设计做的太烂了。”这个时候我可能更多的不是去思考我的设计是不是真的很烂,他说的是否是事实,相反,我觉得他是在针对我、指责我,我就会反击:“瞎说,明明是你们的原型有问题,逻辑混乱,怎么能怪设计呢!” 我们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成为别人对我的质疑,激发了习惯性防卫。如果我们要改变,就要明确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行为/观点的改进和提升,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能够让我们获得启发和成长。
乔布斯在生前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不是,是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驳倒自己时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结一下: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积极考虑新观点有价值的地方。做到这一点,需要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我这个人绑起来。这样下次我们再面对挑战时,就可以从容的告诉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离进化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