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可能不好听,但我对中国一些传统节日确实到了无比头大的地步,譬如即将到来的月饼节。
早在几天前,我已经准备了一个名单,上面都是三天长假需要走动的长辈。媳妇这边加上我这边,足有十多家!这还没算上临时冒头的。要是计划外的亲朋去我爸妈或丈人家表示一下,那就又多了一个需要回礼的对象,想着便亚历山大。
去便去了,豁出去这三天连轴转。更难受的是,不知道面对长辈该说些什么。
举个例子:
“舅,我来啦!”
“咳,你这孩子,来就来呗,拿那么多东西。”
“诶!舅,别泡茶啦,坐坐就走!”
沉默……
“最近都挺好的?”
“都挺好,您呢?最近血压控制得怎么样?”
“血压目前还行。”
“药要按时吃啊。”
沉默……
“你爸妈都还好吧?”
“都好。我姐最近怎么样?”
“她也还好,两个孩子确实比较忙……”
这种绞尽脑汁没话找话的氛围让我如坐针毡。长辈们识趣,生怕说错一句话,让我们难堪。小辈们自然更小心翼翼了。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差不多等到泡的茶水凉了,喝上一口,就起身告辞。每次走出门外,我就像潜水游过台湾海峡后重新被空气拥抱似的,如释重负,无比畅快。
可小时候的时候,这种感觉绝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气氛轻松活跃,无拘无束。大人们谈笑风生,孩子们打成一片。这难道不是因为走动频繁,经常互动,所以彼此都很熟络吗?而如今的这种尴尬情境,正是由于长久未见的生疏造成的。
窃以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存在,不是为了让我们在那一天走个形式应付一下,而且提醒我们亲情的可贵。维系亲情重在平日里的点点滴滴,应该是是细水长流的。如是这般,在节日循例造访长辈,便会自然自在得多。
当然,如今的社会,大家都很忙。习俗也早已不是昔日的安土重迁,亲人不再聚集在相对小范围的一地。这种情形下,多走动常联系便有些力不从心了,生疏冷落也在所难免。
唉!真希望有哪位社交牛逼症患者能手把手地教教我如何应对这种场面。
水完一帖,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