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玛人不知如何抉择各宗教大师所言说的各自论点,不辨是非而产生了困惑。于是,佛陀就他们不能理性选择信仰的问题讲说了《卡拉玛经》。事实佛经中提到的十大勿信准则不仅仅是卡拉玛人所困惑的,也是想要求学成道的任何人在任何时代都会面临的疑惑。
佛陀在《卡拉玛经》内总结了十项关于信仰的准则:1.勿信风说;2.勿信传说;3.勿信臆说;4.勿信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5.勿信基于寻思者;6.勿信基于理趣者;7.勿信熟虑于因相者;8.虽说是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9.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10.虽说此沙门是我之师亦勿予信之。
这十项标准突显了佛法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而不是盲目崇拜、迷信蛊惑。
然而,当今社会,佛法之所以在民间被误解误传,有一重要原因正是我们凡夫并没有依教而行。因为不学教理而无明,所以轻信传闻、猜测、传统、权威、言说,对于与自身原有认知不符的就排斥,没有一个慈悲包容心态去接受新知识。从而遗失了自己对事物分析、判断、选择的理性智慧。
所以,从信仰的角度而言,《卡拉玛经》是提倡凡夫的信仰需要通过细致思索和如理实证之后再接受它们,最终通过闻、思、修,戒、定、慧等修学之法走上一条真正的灭苦之道。
此外,佛陀在《卡拉玛经》所提倡的理性对应佛法可以理解成五根五力中的慧根、慧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佛法中的慧力与科学所言的智慧和理性还是有本质区别。
在《成唯识论》中说,“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这就说明慧是对于所认识的对象,需要通过分析、判断后做出能解除困惑的抉择。
虽然,科学所言的智慧或者理性也是指我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所拥有的能力。但是,在这边有一个非常大的前提,那就是佛教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是是否一致的?如果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讨论概念,哪怕名言一致,但义理却有天壤之别。
在科学认为外境实用的理念下所标榜的理性智慧,只能是在凡夫所立足的其传统、文化、历史和自身知识背景之中,而且是受限于凡夫的所知所见,这就意味着根本没有什么绝对的理性、中立、客观的立场,人们所谓的理性其实往往是立足于传统的或者是相对权威人士的基本立场。所以世俗的理性特别容易受权威、传统、自身的认知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颠倒梦想的坚信不疑才是障碍我们学佛成佛的原因。
此外,目前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人本理性主义提倡理性对于认知与成长的重要性,但它依旧逃脱不了凡夫的知见。人们还是容易陷入对世俗理性的迷信,如果过分迷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犹如坐进观天,自我封闭。因为当佛法的理念超越了人所能到达的思维时,不仅会缺乏反思上进之心,而是还会障碍学佛精进之路。升不起恭敬与信心。所以,在有限的认知里谈理性,大概是目前科学主义和人本理性的最大局限。
然而,佛法中真正的理性慧力是在于圣者的证得,是离言的。佛法的理性是超越人性的智慧,除了世间普适的认知能力和世俗理性以外,更重要的是,理性是建立在圣者证得的诸法实相及显现的智慧之上,它超越了科学价值观下对事物认知的理性力。
由此可见,不论是科学的人本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是凡夫通过自身或社会的经验和逻辑推理追求知识,仍然在名言范围,不能达到真正的理性。而佛法所描述的是一个更宏观、格局更大的世界观,突破了我们凡夫的认知水平。因为佛法认为一切文字、概念、理论都是名言假立,而名言的本身并不是真理,而是我们凡夫借此假相一步步通向圣者境界的工具。
因此,我们凡夫学佛,除了要有世间的理性智慧的同时,更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不断培植自己学佛的福田与慧根,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起佛法的世界观,明确学佛的四个基本原则:整体性、次第性、对治性和纯粹性。在学佛的道理上少走弯路:不盲从、不邪信、依教而行,然后一步步向圣者的理性智慧靠近。而《卡拉玛经》正是佛陀在佛法的世界观内给初入佛门的凡夫提供的如何理性学佛的基本准则。搞清楚这十条准则就能清晰学佛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趋之若鹜,更不是迷信崇拜,而是在理性抉择后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