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发读书会】2024.3.1-2读书笔记分享
《论语》【42】
凡事都有历史原型。
【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亡也。】
【学习笔记】
这句话公案多了,解释圣人之言,往往是各取所需。
意思是什么呢?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一种是,夷狄之地,也有君长。华夏正统之地,反而无君无父啊!亡,通“无”。华夏之亡也,就是华夏没有君父。
就孔子当时而言,夷狄,是指楚国、吴国、越国这些地方,国君有权威,政治有秩序。而当时的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国,在周朝所有诸侯中正统排名第一,地位尊崇,却三家权臣当国,国君弱势,政治秩序混乱。所以孔子感叹,我天朝上国,还不如夷狄国家呢!
联系上下文,都是批评孟孙、叔孙、季孙三家。所以我也认为这是孔子原意。朱熹也持此解。程颐解释说:“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 尹焞(tun)注解说:“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
张居正讲解说,中国之所以比夷狄文明程度高,就是因为名分定而上下不乱。如今夷狄之国,在上的统领其下,在下的顺从其上,尚且有个君长。而我中华之国,反而君弱臣强,以诸侯胁迫天子者有之,以陪臣专国政者有之,季氏以大夫僭用八佾,三家僭歌《雍》诗,这乌烟瘴气,还不如夷狄之国呢!
从程颐、朱熹到张居正,看来解释并无疑义。但也有第二种解释:
夷狄之国,即便有君,也不如华夏无君!
因为夷狄即便有君长,也没有中华的文化礼义。中国哪怕没君长,但文化礼义仍然有优越性。这就是华夷之辨,夷夏之防的总话头,不管怎么样,都是我天朝上国优越。
就是说你外国再怎么好,中国再怎么差,外国也不如中国!这几十年,从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到不走邪路,都有点这意思。
这种说法什么时候有呢?在五胡乱华十六国,晋室南渡,留在北方的学者不愿意接受少数民族皇帝,就主此说。
到了清朝,这句话成了一个大问题,华夏无君,夷狄有君,夷狄的君还把大中华全统治了。汉族文人曾静、张熙受到吕留良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不满外来满洲人的统治,于雍正六年(1728年)试图游说当时的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岳钟琪假装同意,骗出口供,反过来逮捕二人,送返燕京。
吕留良是清初著名的学者,他极力申明华夷之辨,认为“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华之与夷,乃人与物之分界,此乃域中第一义。”
雍正对此案给予了最高度的重视,亲自审理了曾静案,后来赦免了曾静,让他写检讨,巡回演讲,现身说法,宣传清朝统治的正统性,还搞了一本宣传材料《大义觉迷录》,驳斥华夷之辨,其中说到:
“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圣人之在诸夏,犹谓夷狄为有君,况为我朝之人,亲被教泽,食德服畴,而可为无父无君之论乎?”
孔子都说夷狄有君,你们亲受君恩,还做无君无父之论吗?!
这是雍正版的解说。
《论语》【43】
豪气让人快乐,也给人招祸。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学习笔记】
季氏旅于泰山。旅,是祭告。季孙氏去祭泰山。
祭泰山,这是不得了的事。按规矩,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境内山川。要祭泰山,鲁国国君才有资格,季氏是大夫,他去祭泰山,这就是僭越。泰山地位特殊,后世皇上如果没有特别巨大的安邦定国的盖世大功勋,都不敢去祭。所以季氏不仅僭越鲁君,甚至僭越周天子。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女,通“汝”,你。救,挽救,劝阻。孔子就问冉有: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家臣。
冉有说,他主意已定,我劝不了。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说,天呐!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
上文,林放问礼之本。再上文,说过不是你的鬼,你不要拜。泰山是五岳之尊,你若是信泰山之神,必知他聪明正直。你不该来祭泰山,这道理林放都明白,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他能享用你的祭礼吗?他能护佑你吗?
季氏去祭泰山,不是表达敬意,也不是尽自己职责,而是希图自己不该有的权势和护佑,神不享非礼,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只是招祸罢了。
季氏豪气冲天,想僭越鲁君,僭越周天子。跟着他祭泰山的,他的家臣,也就被他激励,想僭越他,所以后来有了阳虎之乱,家臣阳虎夺了季氏执政之权。孔子说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就应验了,祸起萧墙。
人人都有僭越冲动,城市广场立个华表,镇政府大楼修成天安门,那年奥斯卡颁奖典礼,泰坦尼克号导演拿了金奖,他在领奖台上喊出了电影里男主角的台词:“I’m the king of zhe word!”我是世界之王!那种感觉特别过瘾!
过这种干瘾,你若是个小老百姓,或是歌星球星导演这样的手艺人,那都无所谓。你若是一个领导者,承担着组织管理一个团队的责任,就要特别小心在意,不可任性。你若是有了大功绩,大实力,大影响,就更要如履薄冰,否则,造成别人情绪报复,十年不晚,自己还不知道。
《论语》【44】
君子之争,比如射箭。射箭是儒家第一运动,韩国多年垄断奥运会射箭金牌榜,背后是儒家文化根源。
射箭竞争论:射不中怪自己,不怪别人怎么射中了。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学习笔记】
孔子说,君子不跟人争,如果说一定有竞争,无非是射箭比赛吧。相互作揖谦让,而后登场射箭比武。赛毕下来,再一起饮酒。这样的竞争,也是君子风范。
射箭可以说是儒家的第一运动,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礼节,乐是音乐,御是驾马车,书是读书识字书写,数是数学。其中唯一一个体育运动,就是射箭。奥运射箭比赛金牌榜,多年由韩国选手垄断,就是因为这是儒家的传统体育强项,倒不是因为这是朝鲜族的民族运动。
古代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的射箭运动会;二是宾射,贵族相互之间,朝见聘会之时,以射箭会友;三是燕射,贵族于平常娱乐之时行之;四是乡射,行于平民社会,以习射艺。所以射箭是全民运动。
孔子这里说的射箭,应该是指大射。那是有庄重讲究的礼仪。张居正讲解说,有德行的君子,他心平气和,与人恭敬谦逊,不跟人争竞。你要找他什么时候跟人争,无非是射箭比赛的时候吧!射箭比赛,比谁射中的多,这就是争竞。但射之前,先三揖三让,然后登场。射毕之后,下场来,胜家向输家作揖,承让!输家当然也向胜家作揖,佩服!揖让而升下,就是上场下场都要先揖让。
而饮。然后再一起喝酒。相对站着,一起喝酒,或者是输家要喝罚酒。
所以射箭之争,有胜负的较量,但是自始至终,雍容揖逊,乃君子之争也。
射箭的哲学不止于此,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是自己立得稳、站得正、瞄得准、用力足,发出去,自然能中。如果自己没射中,不会去怪别人怎么射中了,只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罢了。
这句话,就是我们社会竞争的本质,一切都在于你自己,和所谓“竞争者”没什么关系。但是,多大人物,往往也认识不到这一点。芬兰总理斯图布多次抨击苹果毁了芬兰两大支柱产业,iphone毁了诺基亚,ipad毁了造纸业。这就是不懂“射箭竞争论”。商业竞争,是各自用箭去射消费者的心,你没射中,不能怪别人射中了。那射中的人,因为他眼睛盯着消费者,盯着箭靶,根本眼里没有竞争者。他天下无敌,不是打败了所有敌人,而是心里、眼里都没有敌人,只有顾客。
自己射箭射不中,老是怪别人射中,是人的通病,所以诺基亚、三星、小米,人人都说过要打败苹果的话,其实跟苹果一点关系都没有。泡妞的关键在于妞,不在于情敌。如果你有一百个情敌,能打赢一百架去赢得姑娘的芳心吗?
这是人性的弱点:不关注谁给他饭碗,老盯着谁抢他饭碗!
《论语》【45】
敬礼,先有敬,后有礼。心中没有敬,就是虚礼、非礼。人家看你,如见肝肺然,骗不了人的。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学习笔记】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诗是什么意思呢?
朱熹注解说这是“逸诗”。先秦文献中引用《诗经》中的一些诗句,有些诗句,是今本《诗经》里没有的,就是今本诗经缺句缺篇,丢失亡逸了,所以称为逸诗。子夏问这三句,前两句见于诗经《卫风》的《硕人》篇,第三句没有。
巧笑倩兮。倩,是口旁两边脸颊,美女含笑,两颊张动,露出两个小酒窝,美丽动人。
美目盼兮。盼,眼睛黑白分明,顾盼生辉。
素以为绚兮。子夏问的就是这一句,这一句他不知道什么意思。素,是本色,白色,底色,是白色的生绢。绚,是彩色。素以为绚,是不是以素色为彩色呢?说不通,所以子夏不懂了,问孔子。
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画画,是先有素底,再施以五彩作画。《考工记》说:“绘画之事后素功。”古人在白色生绢上作画,如果那生绢质量不好,不白,画画就不好了。
同样,美女的风采,是先有天生丽质,然后化妆,就更加美丽。如果先天条件差一点,也要先多打粉底吧。素以为绚,意思是先有了素,再去绚。
子夏懂了,举一反三,又问:“礼后乎?”这么说,礼也在后吧?
在什么后?在心意之后,在仁德之后,在忠信之后。敬礼,先有敬,再有礼。如果心中没有敬,那礼就是虚礼,就是非礼。人家看你,如见肝肺然,骗不了人的。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起,是启发;予,是我。商,子夏的名字叫卜商。子夏能举一反三,由诗歌想到学问修养,孔子很高兴,夸赞说:“子夏啊!你启发我了!可以与你论诗了!”
这也是呼应上文林放问礼之本,都是讲先有本质,然后可以加文饰。如果没有本质,都是虚饰,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