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晚上朋友过生日,邀请我去KTV唱歌助兴,走到K歌房附近时,就听到了里面的噪杂声,走进去一看。一堆不认识的人,房间内烟雾缭绕,热浪腾腾,酒瓶摆得到处都是。我向来不喜欢热闹,特别是面对不熟悉的人。
他们几个人抱着手机打游戏,几个人在喝酒唠嗑,还有几对情侣。既然推开了门,看到这样的情形也不好转身就走,便进去一个人坐到了一边。可没一会儿就被烟味呛得难受,想要出去透透气,刚站起来,有人问我:“你干啥去啊!”
“我出去走会。”
“着什么急啊!你待会儿。”
“我去趟卫生间。”他听后充满鄙夷地对我说:“你这人真没劲,一点也不合群。”我笑笑后,还是转身走了。
离开后,一个人走在街边,黑夜里的风吹在脸上,人瞬间变得清醒许多,回想起“你这人真没劲,一点也不合群”这句话,不禁笑了起来,不是开心的笑,是苦涩与无奈的笑。
现在的我确实有些“不合群”,我知道有个人性格原因,也有在成长的关键期留下的后遗症的原因。
有时我躺在床上想想现在的自己,觉得自己确实没什么生活情趣。这二十年来,我还是安静度日,每天都过一样的生活。游戏不玩,又无不良嗜好,除了爱看点烧脑电视剧,跟着美食节目做点美食,编织能打发时间的手工外,其他的娱乐项目都不会。体育项目倒是会些,除了游泳、跑步可以单打独斗外,其他如篮球、羽毛球等项目,个人又无法进行,形单影只就这样形成了,也成了众人口中的“不合群”之人。
曾经朋友看我成天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怕我这样下去会抑郁,成为“个别人”,为了让我合群,他旁敲侧击,鼓励,唆使我去“吃鸡”,可玩了十分钟,被快速切换场景搞头晕目眩,之后就再也没玩过任何网络游戏。后来有次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有些人的智商和体质就不适合玩游戏。”一语中的,我是其中之一。
有人说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去社交,我知道自己不聪明,可我真心不喜欢主动去社交。在社交能力这一方面好像注定就逊于别人。所以能够交心的朋友也是少之又少。即便你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的文人秀才,在左手夹烟,右手端杯的人群中,你的任何言语都敌不过他们带着押韵的一套“劝酒词”,那几句话能驳得你毫无招架之力,体无完肤后哑口无言。
有时候别人客气,喊我出去“坐坐”,即便去“坐坐”,我扮演最多的角色是倾听者,很少高谈阔论。一方面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另一方面也不太想说。有时候别人请客,我也必要回请回去,而且不能比别人少。只是因为不想去亏欠别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外向理想型的价值系统中,几乎每个人都坚信最理想的自我状态是善于交际的、健谈的,即使在聚光灯下也谈笑自如的。换句话说,我们被社会系统告知,好的性格就是要勇敢、快乐、善于交际。而我过于内向的性格令父母担忧,都大学了,还不善于与人交往,将来怎么适应社会啊!整个社会就是对内向的人很不友好,好像内向就是一种性格缺陷。尤其是找工作的时候,都会被要求外向大方。社会上,内向者似乎不受待见。父母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我也很羡慕那些每天都能谈笑自如的人。进入大学已经两年多了,现在想想自己却没什么长进。大一入学时说想要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终究成了徒劳。一直在怀疑自己,羡慕天生热情的人,走到哪儿都有人打招呼。我也试着去模仿他们,总显得很假很不自然。到头来,搞得自己筋疲力尽,失望又委屈。
有时候想静心下来多学些东西,却不知道该从何入手,也总是没有毅力。明明什么事都没有做,确觉得好累。我知道,内向的性格确实不容易找工作,即便在不愿意去面对生活,也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漫漫长路总有一天会走完。年岁渐长,我已没有挥霍青春的资本,更没有殷实的家境。今后的一切都得靠自己一步一步去争取获得。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对于我来说,在社会这个集体大环境中,有了自我追求,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不违规、不乱纪,真的不用在乎别人用什么眼光来看你。我不聪明,不会装腔作势去谄媚,附和让别人喜欢我;我亦自私,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坚守了多年的初心。你们说我“不合群”,那就“不合群”吧!也不去计较与解释什么,只是我始终记得,路是自己的,和别人毫无关系。
苏珊.凯恩说得好:“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对于有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灯光是百老汇的聚光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一盏青灯便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