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它有巨大的魔力,深深吸引着年轻的心。
外面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年轻人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外面有更多讯息和磨练,有滋养年轻生命的营养品;外面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有觥筹交错的欢愉;外面有更多年轻人,有动人的活力和激情……
朋友小京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作为独生女的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千方百计希望她能回家工作,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
她的父母在小县城里做公务员,家境殷实,她原本可以安安分分在小县城做着一份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但她选择留在大城市打拼,离开父母的庇护,从零开始。她做过销售,做过人力资源,做过行政管理。每一份工作都需要实打实地打拼。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里,她稍不留意,就可能陷入困境。在那座城市,她见识了尔虞我诈的职场现实,见识了不公平,也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上司的赏识,并被重用。她说,“职场就是这样,很残酷,很现实,也很不公平,但如果你足够卓越,一切都不是问题。”
她喜欢上进的自己,不喜欢太安逸的生活。如果让她重新选择,她还是选择在大城市打拼。
王小玲选择在大城市和小京不同。她没有读过大学,文凭不高,但十几岁就开始到大城市闯荡,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制鞋行业学得一技之长,工资待遇很可观,在那个行业里可谓如鱼得水。
但在孩子的教育上她犯了难。孩子不能留在大城市读书,只能回老家。老家只有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奶奶,没法照顾孩子。她在考虑是不是应该回家陪伴孩子。如果回去,孩子有依靠,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肯定是好的,但选择回家,等于把十几年的一技之长荒废掉,要重新学习新技能。她每每讲到这里,满脸忧愁。
二
有些人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在外面的世界站住了脚,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有属于自己的家,于是过得似乎和外面的人一样。
来自异乡而终于在大城市里安家立业的人也有不少。每当这些人风风光光回乡时,常常被人们称作有出息的人,被当做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小雷在大城市创业,拥有了自己小小的公司。在村里人看来,他是为数不多的在外有成就之人。的确,能够在大城市买下一套几万块钱一平米的房子,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人们不知道的是,当村里人住在几百平米还带着菜园的房子时,他们一家人必须挤在几十平米的小房子里,遇到有熟人登门拜访,还怕别人提出要在他家留宿。他的房子,尽管是新买的,但由于平时工作太忙,每天从早到晚为了公司的事来回奔波,都没有时间好好打理打理那个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家。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章一出来,立即引起共鸣。来自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年轻人,要获得和大城市的人平起平坐的地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对于在外拼搏的人来说,每一小点的成功,都是多少汗水和泪水换来的啊。
可人们只在乎你成不成功,并不在乎你经过多少年的拼搏才能和大城市的人坐在一起喝咖啡。
三
更多的人,把青春交给一座城市,点亮这座城市的夜空,雕琢这座城市的面貌,然后依依不舍地回到原本属于他们的地方。就像所有的繁华热闹终有落幕的时候,他们像烟火般绽放的青春也有落幕的一天。
每一座城市的崛起都离不开进程务工人员的辛勤付出。而这些人往往是年轻人,他们都是老人们牵挂的子女,是孩童心心想念的父母啊。
他们白天上班,把所有的力气都交付给这座城市,以期换来一月一次的薪水。他们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细胞。从交通运输到建筑业,从工厂到服务业,没有这些从全国各地抽取的新鲜血液,这座城市不可能运转。
在车站,我见过这个群体最原始的样子。当汽车从远方开来,总有一些长着稚气而满怀希望面孔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四处张望,问东问西,对城市的一切都充满好奇。
有时候也会看到一些年纪大的人,他们即将踏上驶向远方的列车。等车时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再没有了年轻时的好奇。也许他们都已经看透了这座城市所有的伎俩,也感到厌倦了。一个旅行箱,一双沾满城市汽车废气的鞋子,怀里还有一张支取无数的存折——这便是他们归乡的所有家当。
四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对大多数人来说,青春耗尽在一座城市,却不被城市怜悯,因为城市有的是源源不断的年轻血液。离去的,是城市代谢的老旧细胞。
老杨原本在城市工作,讲起自己的经历,他依旧神采奕奕,那段属于他的青春,属于他的精彩,永远是他人生最绚丽的一笔。可是因为一次操作失误,他失去了几根手指。老板赔了他十几万,就以各种理由打发他回家了。
回到家乡的他,因为手不方便,种田也有许多困难,所以家庭的经济来源不多。原先的十几万,没几年就用完了,生活过得十分艰苦。曾经的辉煌,只能在夜晚拿出来细细咀嚼。然而又怎样呢?一个转身,城市便把他遗忘了。
很多年老归乡的人,其实在外打拼多年并没有多少积蓄,到退休的年龄又没有退休金,出去闯一遭,竟来去空空。
我们村就有这样的老人。年轻时十分大方,赚的钱都几乎花完了,仅剩下不多的老本。由于年轻时对子女疏于管教,到老了,子女并不孝顺。他不得不自力更生,种点粮食蔬菜度日。他做梦也没想到落到如此荒凉的境地!
五
我见过一座村庄的老化。年轻人全部出去外面闯荡,剩下老人和小孩。一批老化的齿轮和一批尚未成型的齿轮,维持着一座村庄的日常运作,缓慢且不协调。那咿呀作响的,是村庄的叹息。老人和小孩,都是被外面的世界所不容的部分,留守,是更深的无奈。
新闻屡屡报道没有青壮年的村庄留守儿童得不到照顾的事。印象最深的,是说一对儿童落水了,全村竟找不到一个青壮年来救他们,最后这对落水的儿童双双溺亡!多么痛的教训!
我还读过一篇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报告。某地区的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管教,养成了一身坏毛病:打架、厌学、上网,吃零食上瘾——尤其是像辣条这样的垃圾食品!这些原本鲜活美好的孩子,因为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失,他们的发展变得如此令人心痛!
那些在外面赚钱的父母,赚到了钱又如何?父母们当初想着赚多点钱养家养孩子,殊不知被他们放置家中的孩子变成行为不良的问题儿童,有一些还变成“混世魔王”!这些在外没日没夜工作,节衣缩食,住在狭小黑暗房子里的父母,知道这些后,心会有多痛!
然而,对于出生在穷乡僻壤的青壮年们,不出去意味着贫穷。
到底这一切是谁的错?
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便有多无奈。那些被年轻人所向往的,是老年人的无奈,那些被青春仰望的精彩,是一个个村庄默默承受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