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头”是很难被我们控制下来的东西,我们看见小猫,看见蛇,第一反应都在瞬间升起,估计0.1秒都不用。下班时看见领导走过来,会脱口而出“卧槽,又要加班!”。
要是看见一个人用条黏糊糊的带鱼当领带,我们的心理活动是:哪儿来的傻子?遇到拎着蛇皮袋,满身尘土的人在你身边挤地铁呢?你会皱眉么?
“念头”是个人价值观的衍生物,一个崇拜奢侈品的人看见限量版LV,会对其主人高看一眼,可我都不认识奢侈品,于是“看见和没看见”一样。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主动或被动的选择,日复一日叠加起来就叫“命运”。每个选择都离不开“念头”。区别仅仅在于,这些选择是“有意”或者“无意”。
没有被表达出来的念头呢?比如让你加班的领导,你不太会告诉对方,在你心里他是个傻叉。其实,没表达出来的念头,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俗话叫“憋屈”“拧巴”。流行一点儿就叫,“不安”“内耗”,心里如果全是毛刺儿,憋久了就是内伤。内伤的人就像缺水的植物,蔫巴巴的。更严重就要去看心理门诊。
这些心理活动,连同瞬间升起的细微情绪,一直都在大脑中萦绕,如同滚烫岩浆,如果你有静坐的经验,就能看见自己脑海里的念头,一刻不停,此起彼伏。
不评判才能无念。
“静而后生慧”这里的静,是指脑子里清净。叫它“心流”也行,其实你的手和脚可能并没有停,但你进入了心流,心无杂念,专心一处。
这美好的体验,靠语言表达不出。是一个眼神的事儿。就像六祖高喊着“尤里卡”从浴缸里跳出来。
有一种错误的疏导方法,劝别人“想开点儿”,话虽没错,结果却不咋滴。。甚至造成二次伤害,因为对方发现自己过了好几天“还没有想开”,或者不但“想不开”而且还“越想越气”了,他会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错?
这是粗糙劝导造成的二次伤害。
念头是价值观的延伸,根子在价值观,不是告诉自己想开,就能想开的。
一念天堂是对的,咫尺天涯也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