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四月,几场回春的小雨过后,便是暮春时节了。
《论语·先进篇》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挑上一个晴朗的日子出门踏春,跟上春天的脚步,四处走走,目光所至,草木疯长,柳絮纷飞,花开吐蕊,群莺乱舞,尽是“暖日迟迟花袅袅”的祥和之景。
只是,眼前美景,美则美矣,却也让人分心。
北宋词人欧阳修《采桑子》一词写道:“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一番风雨里,满地狼藉,多少会使人感怀。
尤其到了日暮时分,夕阳温存,斜晖映照,将黄昏拉得无限漫长。
眼看着春色在一片飞花里渐渐远去,却仿佛还不曾享用过春天。即使再迟钝的人,也会察觉到有一些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以至无言以对,悄然而悲。
好在,四月是可以无所顾忌地感怀的。
远去的清明原本就是一个寄托哀思的节日。随着年岁渐长,这哀思也来得更深切。很多早已被忘却的往事,连同那些陪伴我们走过一程,却又默默远去的生命,如潮汐般一齐袭来,使人无法不再一次潜入记忆深处,把过去探寻,回想。
似乎愈是想要努力遗忘的东西,愈是在记忆里保留得长久。
雾雨交织的时日,雨声淅淅沥沥,霏霏不绝,凉凉的水意从空气里蔓延开来。整个四月,仿佛都被浸润在淡淡的哀愁里。
但暮春毕竟还是春。几场绵延多日的冷雨过后,空气像是被洗过了一般清新,没有一点混浊。草木也被重新装扮了,竹子拔节生长,远远望去,满目的青翠,直逼人眼。
花大多败谢了。
可是不经意间,总能见到墙角院落,层层叠叠的绿叶丛里,有几株晚熟的杜鹃,或是几朵残留的山茶花正悄悄抬起头来,在暖暖的日光下,开得绚烂。羞羞答答地说着:春还在呢。
“鶗鴂数声花渐落,园林是处总残春。”少了盛春时节的繁华喧闹,暮春自有它的丰茂。欲去不去,欲留不留,行行复迟迟间,仿佛要人数着日子,仔仔细细地过,才能对得住这点所剩无多的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