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故事长满天涯海角,包括你和故乡》,故乡二字激起了我的写作欲望。
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阳人,城里生北街长,对街道、对河川、对周边环境、对胡同小巷、对生活在这里的人和事,熟悉的就像熟悉邻家小妹一样耳熟能祥。
我对北街有着说不清的感情,我的童年、我的青春、甚至我的工作、我的围城生活,都是在这里开始并度过的。
《北街小学》那时候不叫小学叫学校,是因为学校有小学有初中。
以前人肯说屁股大的县城,县城的确很小,城内几个门市屈指就能数见。
分隔县城的是一座土城墙,现在的老北街出口就是通向城外的路,城外就是现今的北环路,城墙外住着零星几户人家,今日的二郎平路原先是七十年代通向电厂、铁厂、农机厂、化肥厂的厂级公路,说的更确切一点,就是原先也有路,有了电铁化厂后,这条路才更好一点,这里人烟稀少,甚至还有点荒凉,公路两旁的树形成阴森森的延伸格局,加之二郎山有好多魂灵墓地,上夜班的工人经常要结伴而行,相互壮胆。
随着社会逐步发展,也就是二000年前后北环路才被改造成现今的有公园、有门面、有学校、有幼儿园这般模样。
北环路是一条环城路,说是路其实是一条街,它繁华的程度绝不压于东正街,因为它南边是《北街小学》,北边是《星宇幼儿园》,西边是《客都购物超市》东边是十字街头,四通八达,中段还有通往正在建设改造的【桥坡底】,【桥坡底】貌似一个大村庄,原先有三四千人口,小四百户人家,按改造规划图,这里将有九栋高楼林立,到时那住户是相当可观,人多了想不繁华都难。
一街相隔却是两种称呼,以北环路这条街为分水岭,上面是旧城区,下面是新城区,尤如深圳和香港,一河相隔却是两个世界。
【桥坡底】原先有一座不大的跨狐尾河沟的狐形石桥,就是今水利局家属院后面,如今修建的已不见踪影,就如同人们常说的三楼院,你还见三楼的影子吗。
用不了几年【桥坡底】将以城市化的格局,呈现在世人眼前,那就是北街的新景象,我是北街人,我将时刻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