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釆购管理系统”上线试运营3个月后,导出产品信息发现重复添加的占67%,甚至有同一个物品由不同的人添加了十几个产品信息,管理者想要了解每个物品的釆购量等,也发现数据无法使用。调研时问“你在添加前没有看到在你前面添加的这些产品信息吗?”同事答“看到了,但我不知道他们添加的就是这个物品,怪我跟他们没有默契。”
没有默契,其实就是没有达成共识。产品信息编辑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物品,浏览者看了文字描述可能理解成了另一个物品,或者是他没看懂前者描述的是什么物品也没有要搞清楚的意识,于是他们无法交汇,各自添加自己的产品信息,最终釆购数据也无法整合在一起。
文字阅读者与文字编辑者达成共识的重要性,《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在第二篇第八章也有说明。作者说到“语言并非完美的传递知识的媒介”,一个词语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词义,还有一些专业用词、生僻词对读者的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确保自己理解了书上的关键词,才能真正的明白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与讯息。
在复盘“采购管理系统”项目时,我意识到了关键词对电商产品信息维护的重要性,于是根据关键词分类设置了产品编辑公式,转换过来说就是意识到了“理解关键词对于理解整个句子的重要性”,却没曾想到这放到阅读上理解整本书也是同理,在以往的阅读中我有时会发现自己对某句话不理解,但却没有意识去寻找不理解的关键词,更没有尝试去理解它们的词义,这也就有了经常出现的“我吃不透某本书”的说法。
一本书文字量很大,我们要如何找到并理解关键词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给出了几个小建议:1.留心那些让你觉得头痛、难以理解的词,像一些专业用语、新的概念名词、古语等;2.作者用不同字体、加括号、斜体字等做标识的词;3.书上多次提到和强调的词。
找到关键词后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者电子检索的方式来理解,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断。
“寻找到关键词,理解词义,与作者达成共识。”这是分析阅读第二阶段的第一个规则,想要完全理解一本书,还要遵循第二阶段的另外三个规则,分别是:第二个规则,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第三个规则,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真正理解作者的主张;第四个规则,思考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
掌握了这四个规则,也就能做到真正理解一本书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教我们的分析阅读方法,不局限于用来阅读书籍,放在阅读工作资料、甚至阅读电商产品描述同样适用,你完全理解了产品描述文案,才能更精准地判断这就是你想要买的,不是吗?
掌握分析阅读方法,你会发现自己正在变理性、变聪明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