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文章时,看到一个开放式问题:虐待儿童和忽视儿童情感是如此有害,而且没有什么比这更有害,为什么它出现在这么多成就卓越的人的传记中,往往是中上阶层的人?为什么有些儿童会因为虐待/忽视而获得更高的成就?如果它增加或创造了某种动力,有什么方法可以在不作恶的情况下获得这些益处吗?
琢磨良久,把这个问题丢到名为“就是不着调”的群里,看看大家有什么不正经的想法。
e君: 为了造就俩娃 准备把你哥献祭了么
我: 重点最后一句:如果它增加了动力并创造了掌握的技能,有什么方法可以在不作恶的情况下获得益处
淇淋: e啊,为了你家小哥,你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
临时: 两个娃么,一个虐待一个不虐,看成效?
我: 冰淇淋更合适,哈哈哈
淇淋: 别啥事往我这扯,也别小看了自己的潜力
妮娅: 冰淇淋家现在就是这模式
淇淋: 滚出去
妮娅: 淋宝以后就要出名了
e君: 以后淋宝成就不凡啊 然后出一本自传
淇淋: 赶紧的为了后代,自刎了去
王爷: e要自刎?
妮娅: e没这个魄力,除非让他站在悬崖边
e君: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淇淋: 你适合在石榴裙下
王爷: 小小e的作文: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是个伟大的人,有一天在路边聊天,嘴张太大戗风撑死了
王爷: 小小e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
等等,“献祭老公”,“老公自刎”, “一个虐待一个不虐,看成效”,画风就这么被带偏了(“就是不着调”果真不是随便取的),偏偏倚倚的可真会审题。
虐待儿童,想想就心痛,我们先不谈这个。那什么是情感忽视?我们好像能咂摸出一点儿个中滋味来。
中国的父母从竭力保证温饱的一代,转变为追求更加富裕物质生活的一代,肩膀上的压力从未减轻。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很多父母难有足够多的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当孩子有情感需求而不可达。诸如孩子伤心恐惧时想要寻求安慰,尝试新事物时需要支持,心中有疑惑时希望有父母的提醒解答,甚至是希望父母能体会此时此刻自己的心情,这些都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愿望落空。父母时常也会将工作的事情和情绪带回家,或者因为太累回到家以后寡言少语,对于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回应。另外,与孩子在一起时,父母也常常站在大人的立场,或习得性地从他们的父母如何养育自己的角度出发,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从而作出不适当的回应。
童年期情感忽视就是指家长没有提供给孩子本应该给予的足够的情感支持。
没有数据能够支持说,卓越的人中有多少比例在童年受到父母多大程度的情感忽视,而且,也没有数据能够支持说,受情感忽视的儿童,成年后有多少比例能够成为卓越的人。“卓越”和“情感忽视”都是不容易界定和衡量的量。
我们自我人格的形成,是由个人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而情感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环境。当遭遇到情感忽视时,儿童是怎么与这样的环境“相处”的,从而发展或抑制某些动力。这些动力的增强或消减,有可能让我们成为更具追求的人,抑或一生都在挣扎寻求更多的关注或是自我封闭,抑或它注定成为生命中无法弥补的缺憾。
高晓松在《奇葩大会》节目上谈自己与父亲的关系,那段话特别让人动容:“当我终于走出来,我才知道我原来没有走出来。直到我最近四十岁以后才慢慢想起来说,原来我真的是有长达二十年的时间,不自知的因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是我跟我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结果导致我年轻时候出现很多问题,就是我很不讨人喜欢的那二十年。”
那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高晓松心理上的艰难时段,不能处理好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影响到不能与自己、外界好好相处。在母亲的记忆里,他从来没有问过父亲一个问题。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情感隔离”,当孩子还太小,没有能力处理复杂的情感问题时,会采用情感隔离,不去理会问题来缓解焦虑,获得心理平衡从而保护自己。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高晓松小的时候家里藏书很多,非常喜欢看书和钻研,这是他很大一部分的情感投注,这种投注力量的演进,让他成为一个非常博学的人。
然而,如果高晓松的父亲能够处理好它们的父子关系,扮演“权威型”父母,保护高晓松的钻研的力量,又能够适时给予支持,我想那长达二十多年的痛苦也会削弱很多。颜如晶在一期《奇葩说》上的观点让高晓松眼眶湿润:“父母是孩子前半生的‘唯一观众’,电视剧从第一集到第二十集,你没看可以重新补看,剧情梗概你能快速了解。可孩子从一岁到二十岁的成长,你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得父亲之爱,成为他一生的缺憾。
心理咨询师曾奇峰教授曾经在《精神分析50讲》中,讲到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他一出生便被生父母遗弃,而养父母对于他被选择、被收养的事实没有任何隐瞒。
曾奇峰认为乔布斯的创造力,由两方面的因素造就。首先,父母的遗弃,给他带来空白的母婴依恋关系。在孩子与母亲的客体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通过想象创造过渡性客体关系来弥补妈妈的不足。其次,收养他的家庭给了他安全感,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然后,在乔布斯自己成为父亲之后,没有做出对女儿应尽的责任,抛弃与被抛弃的伤害在继承。
我本人出生在一个较大的家庭,出生时家里有11口人,主要靠爷爷、爸爸和妈妈3人操持田地作物和捕鱼为生计。某种程度上,童年里我是一个被忽视的小孩。这种忽视是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陪伴相处,是一种大多数时候情感无法得到回应的模式。小时候做的最多的事,就是闭口不言(没有人教,也没有人听),将爸爸妈妈交代给我的事(多是重复的事)做上一整天,机械重复的过程中,把看到的听到的故事里的人物全都拎到身边,在脑子里打打闹闹轰轰烈烈凄凄惨惨。
因为被忽视,心生渴望。小时候的家在隔河的圩坝上,屋前屋后也各有一条,屋前那条通往城镇,屋后那条通往田地。我常常不知觉的估摸着父母亲要回来的时间,盯着圩坝通往的最远端,看到人点,渐渐走近,成为可辨认的走路姿势。知道是他们回来了,并不迎出去。打好一盆水让他们洗去脸和手上的淤泥脏污,炎热夏天,就剖开凉水浸好的西瓜,每人吃上一片。我不记得盯过多少次圩坝,打过多少次水,也从未和父母说起过我的刻意为之。长大后才知道那饱含一种体谅和渴盼,体谅父母的忙碌,渴盼陪伴的温情。
待我成年后(心理上,成年得很晚),自己走入一段亲密关系,我是如此渴望亲密关系,却不会与亲密关系相处。我有严格的个人边界,不希望任何人甚至是亲密的人打破;又因为童年期情感不可得,在亲密关系中不能容忍自己可能的或臆测的被忽视。我们之间发生各种问题,细细的品,原来,我从未有机会学习亲密关系里的人该如何相处,如何有所需求,如何对被爱欣然接受。直到长大后遇见爱人,才第一次有机会学习,磕磕碰碰,转转停停。
我们可以回想起小时候无数的时刻,无助,渴望,害怕,很多时候不懂得这些情绪是什么,不知到怎么处理,得不到父母的支持。
多么希望现在的小孩,当他们在眼神中透露出期盼时,有所得;表现出惊恐无处安放时,有父母的轻拍抚慰;表达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见时,父母有兴致与他激辩。而不是,没有回应,被拒绝,被批评。毕竟,人最重要的,是感受幸福的能力,将我们宽厚的感受的能力,传递给孩子,继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