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几天,我打开群消息,被震惊了两次!所以很想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张图片是在我们几个喜欢读书的人建的“每天一页书”打卡群(见《招书友,爱读书的来》),这个群入群免费,不收押金,没奖励,也没惩罚,总之是没有任何压力。但,居然,有3位小伙伴在凌晨还打卡。
一张图片是另外一个群里,老师说300多人买了课程,但后台数据显示打开学习的有35人,而做了作业要批改的只有1位。
老师最后总结说:成功的路上,从来不拥挤,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就到加群而已。
咱就是说,按照老师的总结,我一看,整整就是狠狠无语住了,这属于是什么,属于是小刀拉屁股,咱就是说,开了眼了。
读书等各种学习都是烧脑的活儿啊,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上瘾,凌晨都要补卡?再说,我们其实也有几个习惯暂时没养成的小伙伴,但还愿意屡败屡战?
与之相反,有些人就是加个群,买个课,就算意念学习过了?从未曾一败(从来没战过)!
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想到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上瘾的人是会用方法学,学习毕竟是有好处的,学过的都知道。享受到学习的好处,自然就乐之不疲了。方法不对,努力白废,那就只有苦劳,没有收获,下次只能是灵机一动,然后就一动不动了。
可见正确的(读书)方法有多重要。
今天就说一个最简单的“Before/After之前/之后”法。具体来说,你一定要能够把学习知识点“之前”和“之后”的差别说清楚,至少你也得把原来的知识点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一遍。
读了《非暴力沟通》,之前很容易吵架,之后就会听对方话里的事实、情绪、需要和请求;
读了《情商》,之前不知道怎么就得罪人了,之后最起码也知道自己死在哪里了,求仁得仁啊;
读了《正面管教》,之前到最后是武力镇压,之后就会和孩子设立规矩,给予“温柔而坚定”的爱了;
哲学、数学、小说是不是也适合用这方法,我个人经验觉得至少大部分还适合。
这个方法的本质就是“你怎么知道/证明你理解了?”
举例来说,你见过类似这样的减肥广告吗?形象、直观吗?
读书也是这样,看到一个新知识点,找一个你之前的失败经验,设想用了新知识点之后的新做法。对比越鲜明,效果越好。感觉理解了,和放在“之前/之后”的场景里面,学习效果差别很大哦。
如果你能把书里的东西这样“吸收”了,能“记”住,能“用”上,让工作收入增加一点,让夫妻关系和谐一点,让亲子教育圆满一点,那咱们怎么可能不上瘾呢?
聪明的朋友,如果你会愿意凌晨来打卡,你会是因为什么?
恕我直言,如果你想不出来答案,那这种不走心的学习,其实是假装勤奋呐,还不如好好睡觉保养身体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