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书友、教育家人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海丰县海丰中学的陈美柔老师,很荣幸与大家相聚线上。特别感谢附城镇第二小学4位老师的精彩分享。
在李振涛老师《活在课堂里》的序言里有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而我觉得,把课上好,在课堂中生长,是每个教师一生的追求。封面上的那句话“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更是直抵内心。
今天的线上分享主要围绕第3辑传统的课堂和第4辑世界课堂。第1位的分享嘉宾陈一婷老师边看书边反思自己的教育经过,秉持着“以生为本,激发潜能”的教育理念。陈老师在教一年级语文教学时,意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她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四季》这一课时,除了注重字词,讲解段落之外,还尝试了一些创新,通过播放视频,手偶对话等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色彩与创造力的学科。
传统无处不在。教育有传统,课堂也有传统。打破对传统的偏见或成见,理解课堂传统对自身成长的价值。所有的传统不仅是用来传承的,也是用来转化、再造、建构和创造的。 “五环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整体而言,传统课堂结构反映了完整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符合班级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这是传统课堂之美。当然,传统课堂也有弊端,其根源在于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
传统课堂从教材、教参、教案、教法和教师出发,焦点是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法、学习和学情。在传统课堂当中,需要我们进行取舍,某些弊端需要我们警醒,而有些传统需要我们珍视。
第2位到第4位的分享老师都是分享第四辑世界课堂。在世界的课堂里,我在思考“他国的课堂是怎样的?”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国家的价值造就了不同的课堂。实用和多元的美国课堂,康明纳式的德国课堂,“新共同基础”的法国课堂,卓越且平等的芬兰课堂,亦东亦西的日本课堂……要认识一个国家的课堂、一个国家的教育,不妨先认识这个国家的文化。但无论哪个国家的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都是他们当下的追求。
第二位刘晓双老师分享了书里面“做一名中国教师,上中国课”的内容,特别描述了要提升中国自信,拥有中国自觉。刘老师在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当中,不仅教孩子认字读书,还把文化的根悄悄种进孩子的心里。我们的课堂也肩负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
在九年级英语的考点当中,特别强调要用英语学会讲中国故事。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英语教师,我深深热爱着我的课堂和每一个学生。课堂对我来说,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我展现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而身为中国人,身为中国教师,我们就应该上好“中国课”,上出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课”。通过课堂教学,去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三位分享嘉宾是彭雅雪老师。彭老师主要讲述的是德国课堂和法国课堂的内容。书里面强调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意义的场所,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相符合的。彭老师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当中。尊重孩子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活动去实现知识内化与思维的拓展。
第四位分享嘉宾是周伟源老师,周老师是一位体育老师,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会花时间、精力去了解孩子们的体能、兴趣与性格特点。还会通过情境来创设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附城镇第二小学4位分享老师,通过课堂,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看到孩子们因为她们的引导而豁然开朗,或者因为掌握了新知识而露出喜悦的笑容,这种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体验,让我深深感受到育人的活力和意义。此刻,教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
《活在课堂里》这本书,它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导,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让我体会到了教育真正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要朝着理想的课堂标杆直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