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因为我们总是想要两个选择,既不能放弃那个也不要放弃这个,妄念一出就滋生贪求,烦恼焦虑于是整天淤在我们心里不能化解,物质填补来的欲望是朝着空虚与拜金两个反面,紧接着不断拉高满足的临界点、无感衷于幸福敏弱的察觉,由此便不能更好的控制自我的本来心,妨碍掉了寻找自己此生真正在世的意义。
问题是出在了自己,一切欢喜苦乐的决定权也在于自己,蒋勋讲文化的本意是自然的融入,不让人察觉的流露,国外的教育避免不了神学,学校教的文化是要不断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就,这执着是对的,转身教堂教的文化是祈祷救赎,这是丢掉,放下,就是归零,仪式感的重获新生,这样内化的文化用蔡澜的一句话说:“你看他们活的像个人样儿”。
平凡的真相是孕育不平凡,而不是孕育平庸,为了生存这是现实,但平凡始终不够作为我们对于自己人生懈怠的理由,犹如电影中检车员因为工作重复到麻木而抱怨,主角却记录下捕捉感动自己的刹那,把它们措辞为一句句的美好,那他的工作是写诗的巴士司机?不,他是开巴士的诗人。
我们总喜欢把现实与理想分开,以为自己必须在一个有落地窗的阳光洒进书桌的地方才能读书,写诗,必须在完全实现财务自由之后才可著书立说,所以我们的嘴里总喜欢说着等什么什么了我就什么什么的句式,因此我们才是不是错过了什么...理想什么时候才能来到?是在你把苦楚的现实拿来当理想之后。
就像看完这部电影我所写下的它对我产生的影响以及收获,其实有一个你们没有看见只有我知道起先写的更是糟糕的一篇,我只有把那个不算好的通通删掉忘记,才能腾出地方,写出不曾料想的更多可能,这样一张空白的纸,要选择拿来怎么写?
从电影《帕特森》寻找到的宝藏:
两个梦想,一个平凡,一个远大,实现哪个都是成功。@以电影进行自我认知升级的修心人,希望从今以后我推荐给你们的电影能给你们某种力量,让你披荆斩棘,度过这个脆弱的让人无可企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