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为写景散文《春》的第三课时教学,前两课我与学生一起从抓景物特征入手领略了《春》的画面之美,初步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并学习用重音和停连的方法传达情感。第三课时主要从比喻的角度赏析《春》这篇课文语言的诗意之美,鼓励学生创作好的比喻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活动:1.了解“比喻”;2.理解“好的比喻”;3.创作“好的比喻”。但是实践课堂只是完成了前两个活动。
王博士结合这堂课的每个实践环节给了我许多指导性的建议:
1.如何把知识点落实。每个知识点的掌握不能仅凭几个学生口头上的回答,建议通过适当的练习检测知识点是否真正落实。
2.如何看见每个人的思维。在小结“好的比喻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时?”我只是点名几个举手的学生回答并把他们说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这样其他同学的思维成果没有被关注。如果让每个孩子把自己思考的关键词写在便笺纸上,小组归纳展示,这样会让每个孩子更有参与感、成就感,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3.如何掌握时间。(1)本该给予学生小组学习的时间不够。在要求学生小组内互相传阅“作品”时,因为许多学生在前面指定的独立思考的4分钟里没有完成赏析,而我却按部就班地在接下来的4分钟要求学生完成传阅,时间结束我就拍了每个小组的“优秀作品”上传。这种传阅的目的本是让小组成员互相借鉴他人的作品,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但由于我没有根据学情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导致“传阅”中断,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小组学习。(2)少拍图片或不一一讲解图片可以节省时间。
4.如何让出讲台给学生。拍了学生的作品可以让学生上台去跟同学们讲解自己的思路,而不是老师代讲。能让学生讲的时候应该放心、放手让学生去讲,鼓励学生上讲台讲。
5.如何制定评价表。在我的教学意识中,评价表应该是老师课前预定的。而我在课中又特别想体现学生自己的生成评价。王教授的“空白评价表”让我解决了这一困惑。
一堂麻吉星技术融合课,王教授送给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八个字“感性的心,理性的脑”,值得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仔细品味。少几分感性,多从理性的角度去构建课堂是我们的改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