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1日12点,又是一个小米官网所谓「开放购买」的日子,苦苦守一上午,结果一刷新还是「下次再来」,当你笑他比火车票还难抢时,淘宝上还真有抢购软件帮助你。这几年,小米的火爆让「互联网思维」声名远扬,从煎饼果子(黄太吉)到情趣用品(马佳佳的泡否),被「互联网思维」改造过的传统行业焕发别样色彩,那,出版业呢?
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以及曾经的一名「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尝试着去探索这个问题。
开始,让我们先谈谈产品。
富媒体多玩法
与高科技的硬件结合,能赋予图书产品更多的表现力。音频、视频已经是最简单的配置,可以360°查看一张图片,可以和书里的人物玩个小游戏。此外,与摄像头、重力传感器、光线传感器、陀螺仪、GPS等各种硬件结合,可以结合图书内容,创造更多玩法。
信息即服务
图书是一种信息的载体,然后信息要转化为切实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则需要他成为一种服务。这一点对于工具类的图书尤其明显。养生书告诉你什么时节应该吃什么、做什么,而互联网「养生书」会到根据时令和天气,告诉你今天的养生建议,甚至可以输入性别年龄体重体质后,获得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励志书告诉你获得幸福的100个步骤,互联网「励志书」会监督你每个动作的完成,在他上面记录3件感恩的事,用他拍照记下当天最开心的一刻,带他去跑步5km……所有不能帮你付诸实践的信息,都是耍流氓。
升级迭代
传统的图书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当付印后,最多加上一张简陋的「勘误表」,若要再修正,则要等到不知道多久以后的修订版。而在互联网产品里,发布1.0版本往往只是产品的开始,需要用不断的升级迭代来完善功能,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对于出版业而言,出版一本书可以不再是事情的了结,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事情去升级迭代。这本书出现了哪些错误,可以通过升级到最新版来更正;这本书读者有什么评论反馈,读者对哪些章节停留时间更久,对哪些描写往往一扫而过,读到哪里读者更容易做笔记,读到哪里读者更喜欢去分享,他们分享的情感倾向是什么,挖掘这些数据可以为作者和编辑提供更多写作和编撰的建议;购买这本书的读者,有可能还喜欢相同作者的其他作品,喜欢同样分类下的其他作品,这些都可以进行后续推荐;甚至连书都不用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写个开头就贩卖,你们边付钱我边写。
细分需求
在二八为王的时代,图书因为成本考虑基本只能尽可能覆盖最为大众的用户,而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分发使得边际成本急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跨越地域的便捷沟通能快速找到最为细分的受众。17世纪葡萄牙语的演变的研究者、某种白万分之一发病率的病友、喜欢收集糖纸的人……是的,互联网能让你快速找到他们并且推送给他们最需要的信息。
互联网思维能深刻改变出版产品形态,乃至生产流程,除此之外,我们有更多可以发掘,请期待接下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