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考上了北大哈佛,从此就走向人生巅峰了吗?》的第二篇读后感
在第一篇读后感的基础上,按顺序谈谈我对该文的看法。
有学生在阅读我的第一篇读后感后,觉得我在那篇读后感中,满篇都是批评之语,对作者的优点一笔带过。的确,对作者的优点我是一笔带过,但因为我对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持保留态度,所以大部分篇幅是讲述我的保留意见。事实上,该作者是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招生办主任,身份很有逼格,而我,一个小镇中学的理科教师,就现在来说,我是写不出这么煽情的文章的。
好啦,现在正式开始我的第二篇读后感。
1.文中提到“显然,所有的学生在来之前都经过了某种程度的面试培训,至少看过一点儿如何应对面试的“宝典”,但可能没有人告诉他(她)们,我并不感兴趣他(她)们表现出来的是谁,我感兴趣的是真实的他(她)们是谁。”
面对这么重大的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面试,学生事先做过面试培训。这是对重大事情做充分准备的行为,这是要鼓励的。所以,无须表达这些。至于说“我并不感兴趣他(她)们表现出来的是谁,我感兴趣的是真实的他(她)们是谁。”呵呵,这个面试,有点男女相亲,一方当然想知道另一方的真实情况,而另一方,也当然只想表现自己的优点,掩盖自己的缺点。所以,作者的这些话,没必要讲。
2.那些优秀的孩子“是其他人艳羡的“人家的孩子”。然而,几乎很少有人能体察他(她)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个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本身来说就是个人的极深的隐私,就是他自己,都未必能体察到。当然,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就目前的国情来说,要做到“体察他(她)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难度很大,需要孩子对帮助者的极深的信任,而帮助者也要很高的素质,其中心理学方面的要求较高。
3.当孩子“真的置身于无数次在梦中出现的校园时,却常常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接下来又该做什么呢?仿佛一个登山运动员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困惑:下一座山在哪里?”。
一个人究竟哪样工作适合自己,是一个很难确定的事情。就算大学毕业后,通常也要尝试好几种工作,才能确定哪份工作相对适合自己。在此,我把确定自己适合的工作命名A任务。这里,有几个点要注意:①大学毕业比刚上大学时,大了四年左右,知识、能力应该有较大的提高,饶是如此,也难以完成A,那对于刚上大学的人,就要求他完成,有点强人所难。②就算大学毕业后,也要经过几轮实践和挫折后,才能完成A。③事实,对很大比例的人,在社会工作多年后,都不能完成A。④再次强调:人的兴趣会变,所以,A的完成不是一次性的。
4.“很少告诉他(她)们成功意味着什么,生活的幸福源自何处,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 这个,类似《读者》、微信朋友圈、qq空间中,大把这类的文章,随便你抓。我记得有本《哈佛幸福学》,有心理学家执笔,专门讲幸福。
本次读后感到此,后面时间再写第三篇,还有大把内容,现在临近中考,一堆破事堆着,先讲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