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的进度因人而异。这次期末考,我从一月开始复习。而当时,大部分科目尚未教完。“没教完怎么复习”在我看来完全就是借口,总是有可以先复习的。而当先前能复习的复习完后,由于时间差,又会有新的可以复习的内容。
有点像芝诺悖论的那只乌龟?
所以,别想了。
反正我绝不会,把用一个月完成的工作,堆到两天聊胜于无的温书假。
这就是策略。学会通过计算时间,来获取最大效益。
而我因此坐拥一整个月的温书假。而通过计算,我刚刚好在放温书假的前一天——也就是昨天,恰好复习完所有计划。
接下来的重点,我是怎样计划时间的。
要有一个大概的清单。哪些是要看的,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后面再做的,哪些是必须最后一刻做的,——比如语文。可以提前背完所有注释、课文、名著、论据,但是在考前的那一个晚上,必须再过一遍。
而有这样的计划之后,就可以把一些关于语文的不太重要的和不太费时间的复习任务,推到最后那个晚上的时间去。空出来的时间,安排别的复习任务。“越晚考的科目越要早复习”不是生物老师忽悠我们复习生物的借口,而是千锤百炼的经验。
再像数学。数学我提及高二以来制定的长期计划,并付诸于行。高二教的必修三和选修2-2两本都算简单,所以我认为没有做大量练习的必要。
便把必修五和必修二的五三买回来,趁着高二开学的两本数学不难,尽量腾出时间巩(yu)固(xi)必修五和必修二,并当作提前的高考一轮复习。而到了选修1-2,是文科最难的圆锥曲线和导数的部分,我又必须改成做1-2的配套练习。
做题速度一方面是熟能生巧,但也不全是刷出来的。看完题目能够清晰地知道做法的题,是不应该再浪费时间在计算上的,直接跳过是我通常的做法。
毕竟我没时间了。高一太浪,高二不得不要同时做两本数学五三,才能赶上自己的复习进度。
事实上,这学期计划里必修二的任务,并没有做完。但这又有什么关系?由此可知,明智的做法是,保持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而不是每时都为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奔波。
若不能提早做完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他们迟早要转化为重要而紧急的事情;若一整天都为各种各样重要而紧急的事情疲于奔命,下场只有累死自己。
所以我谨记着,重要的事情,在它还不紧急的时候就完成。这样在宽限的时间内,就算一时半会儿完不成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我姑且称之为“计划的可变性”。
计划不是规则不是制度。计划是自己的,是可以改变的。尤其是越宽裕的时间内,计划越灵活多变。当然,前提是可以确定,最大的那个计划不会受到影响。至于其他可以微调可以妥协甚至可以放弃的小计划,那都只是为了给最大的计划增加筹码罢了。
复习一科是小计划。复习这个期末考是大计划;而复习期末考又是小计划,高考冲刺才是大计划。矛盾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却又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小大之间,尽是老祖宗的智慧。
越大的计划越灵活,因此我不会给大计划做精确到时间点的安排,只是大概有数,基本上要做完哪些事情。至于顺序,也并不重要。
而小计划虽然比较确定,但依旧有其自身的可变性。前一周知道老师的复习课可能有多,也许会把课时拿出来给大家复习,我便把这几科的任务调后,使那几节课可以有效利用。
退一步说,就算没有那几节课,我就复习不完了吗?就算复习完了我才知道有那几节多出来的课,我就不能再临时多看几遍吗?
这就是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