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有两种食物是要一次管够的,而且是要甩开腮帮子吃,吃到最后,一边抚着圆溜溜的肚皮,一边还想继续吃,能达到这种效果的一个是西瓜,另一个就是大锅全羊。
夏天吃西瓜,消暑解渴,一次吃得肚子鼓鼓的,不管够管饱那总是让人不爽的,自是不必细说。大锅全羊在我们这也是由来已久,家家户户盖房上梁,老人过生日,小孩满月、过百天,孩子考上大学,都要杀羊吃,吃全羊成了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我记得我考上大学时,父亲就杀了四只羊。
小的时候家里穷,都是好几家联合起来杀羊吃, 我们叫随份子也叫端羊肉份子,那时家家户户种 黄烟,种黄烟的轮着看烟屋,烘烤黄烟,每年都会杀几次羊吃, 各家拿着盆子或铝锅去端。我家门口就有三个烟屋,杀羊吃是常事。因为那时小,只要听说哪个烟屋杀羊吃了,我就立马回家拿着盆子去等着,好像不花钱是的,端回去母亲总是唠叨,只有父亲跟我高兴,而且那时杀羊每次都想伸手帮忙,其实就是捣乱罢了。
那时的羊都是沂蒙山羊,也就是土话说的笨羊,当地的羊,都长不大三四十斤算不错的了,每次都是七八家甚至是近十家吃,每家连汤带肉也分不多少,但是图个热闹。
老家六月六,八月十五也有杀羊吃肉的习惯,如今还是随份子,但是大家都爱吃不爱做了,一般两三家凑一伙,每家剔出二斤左右的羊肉,留着包水饺吃,然后随份子的家数越少,自然每家分的就越多。
在我们这有个习惯,刚定亲但是没有结婚的准姑爷,八月十四要到未过门的媳妇家去送全羊,十四早上把羊杀了,然后把整个羊壳子带着送去,一般女方家会当天煮上一只羊腿,或者准备别的菜照顾新姑爷,然后会回上一半给男方带回家留着十五吃的。
我父亲是杀羊、炖大锅全羊的好手,在村里也算是厨师了,谁家有事都叫他去掌厨,每年八月十五前后都忙着给人家杀羊,这两年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不愿意再遭那罪了,人家也都不好意思来找父亲了,除非关系要紧,很难拒绝,但是父亲炖的大锅全羊还是拿的出手的。
今天又是六月六,在我家像是个节日,每年六月六和八月十五是总是少不了杀羊吃的。差不多年年都是在我家,主要是我父亲勤快,也会杀羊。母亲总是唠叨几句,因为大热天的,吃一次羊肉,要刷盆刷碗好多天,而且苍蝇哄哄。
羊是自家喂得,一大早就跟邻居把羊称好,六十三斤的羊,四家吃足够了。下午三点多,随份子的邻居们也都来了,父亲把羊杀了,剥皮,开膛,洗下水,邻居们打下手,我把特制的铁炉子放到院子里,把家里的大锅放上,刷锅生火,大家各司其职忙碌着,最后在院子里安张桌子,下上茶叶,待大家忙的差不多,我们就边喝茶等待,边聊天。
我们这煮全羊都是把水烧开,然后把剁的大小适中的羊肉直接放到锅里,下锅之后就不盖锅盖,这样膻味会跑掉,而且这样煮出来的羊汤是清的。煮全羊时除了盐什么都不放,这是为了保持羊肉的鲜美和原汁原味,当然如果有个罂粟壳放上就更好了。煮羊时也从来不放菜品,就是纯羊肉。
羊下水用干净绳子拴着,待煮的七八成熟,捞出来再切成适当大小,这是为什么呢?我猜一来生着的羊下水不好切,再者里边血水多,不利于羊汤的清澈,煮的七八成熟后,血水凝固了,不会出现血渣和泡沫。
羊肉开锅后就要改为文火慢炖,现在的羊比较嫩,煮到合适的火候是必须的,煮小了嚼不动,煮大了没嚼头,我们这把煮的过火的羊肉叫“塌锅”,意思煮的时间太久了,肉太烂了。
边喝着茶,边聊着今年地里的庄稼,难得坐一起聊聊天,那种感觉自是不错。时间和火候刚好,羊肉出锅了,用大勺一家一家的分,分到最后用小勺,大体均匀就可以,能聚到一起的都是差不多脾气的,谁也不会计较太多。最后各自端回家,一家人吃着热乎的大锅全羊,也是对辛勤劳作的一种犒劳。
全家在院子里吃着羊肉,跟父亲喝着小酒,看孩子们吃着他们喜欢的“擦脸布子”,其实也就是羊肚,那种温馨,不言而喻。
大锅全羊在我们这是最常见的吃法,山东范围也经常会见沂蒙山全羊,临朐全羊,莒县全羊等等,我在外边也吃过不少,有的羊汤是奶白色的,我想那一定不是正宗的全羊。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神七,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所以适当吃羊肉还是好处多多的,只是羊肉的膻味让很多人望而止步。
大锅全羊,不仅是风俗民俗,也是普通人家的饕餮盛宴,它是美食,也有我童年美好的记忆。
2016-7-9(农历六月六)晚23:28
2016-7-18早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