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古人说:凤猪肚豹尾。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中间要有料,结尾要有强烈的表现力。
这样的说法当然没错,开头不精彩,读者很容易弃文;内容没有内涵,读者没收获。
还有一些说法,比如标题要有吸引力,立意要新颖,思想要深刻,文笔要优美,要有风格等等。
这些都算好文章的标准,评价好文章的标准从来都是单一的。
由于写作风格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词藻需要积累。
所以对于初学写作者,当有了观点和想法,该怎么才能清晰表达出来,让读者有兴趣,还能理解?
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让写出来的东西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也就是有逻辑。
一篇有观点的文章,逻辑清晰,即使没有优美的文笔,也能吸引读者读下去。
如何做到重点清晰、条理分明,这就是《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这本书向我们传达的:
使用金字塔结构写作。
《金字塔原理》是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作者是美国的芭芭拉·明托,哈佛商学院录取的第一批女学员之一,更是麦肯锡国际管理咨询公司聘请的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
明托在工作中发现条理清晰的文章都具有金字塔结构,条理不清晰的文章则没有。
后来,明托致力于向人们传授明托金字塔原理,教授那些在工作中需要撰写复杂的报告、研究性文章、备忘录或演示文稿的人士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学习使用金字塔结构。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一个人,他必须知道应该说什么,什么时候去说,对谁说,怎么说。
不管是写文章还是与人对话,都是一种沟通。
金字塔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沟通的内容做到:有逻辑、有条理,准确阐述观点,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好的文章,应该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1、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思想的概括;
就像是文章中每个段落都有一个主题,是本段中各个句子的总述。
2、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这个很好理解,我们在讨论水果时,可以说苹果,也可以说杨梅,但说桌子显然就不合适了。
3、每组中的思想都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可以是按照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总结;也可以是按照空间顺序、先后顺序,或者程度顺序:最重要、次要等。
如果不能符合这些原则,文章整体的结构就会比较混乱,也不能让读者充分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认知负荷,简单来说就是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在学习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如果超过一定数量,就会造成认知变慢,甚至宕机。
在读一篇文章时,读者的精力基本会放在三个方面:识别、解读词语;分析结构,找出思想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
对于一篇文章,作者能期望的最好效果是:读者懂你在说什么,即使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他最起码明确了解了作者的思路。
所以如何减少读者的认知负荷,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读者的观点就很重要。
据研究,读者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最主要的思想,然后了解论述主要思想的次要思想。
因此一篇文章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最好是: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引出具体的项目。
这就像是金字塔,顶端是主观点,文章的思路往下依次展开,每一层表达不同的内涵。
所以,采用金字塔的结构,会让文章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要吸引读者专注,写好序言很重要
张泉灵2018年初在“领航者大会”的演讲《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曾经风靡朋友圈,成为爆款文章。
这篇长的演讲文章开头是一段序言,先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个东北爷爷给研究生毕业的孙子打电话,让他从北京回家考环卫工人,以便成为国家正式工。
不管是听演讲还是看文章,每个人头脑里都会有各种想法,但这个故事就把大家吸引过来了,研究生考环卫工,太大材小用了吧?怎么会有这样的思想?
这就是序言的作用,让受众抛开头脑中的想法,专注于作者的话题。
序言的形式最好是讲故事,一个与主题有关的故事,更能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
通过故事,引起读者的疑问,再通过给出答案,引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在写序言时一定要谨记两个原则:
1、序言里给出的信息不需要证明就能接受。
环卫工是有编制的工作,很多高学历的人报考就是事实,不需要去证明。
2、序言要包含背景、冲突、疑问、答案。
在张泉灵这篇演讲稿的序言里,
背景:环卫工一个月2000块,爷爷却希望研究生毕业的孙子去报考;
冲突:后来哈尔滨招考环卫工,有一部分报考人员是本科或者研究生;
受众一定会有的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生,选择走环卫工这样一条路?
答案:我们这一代人活得特别不容易。
通过这样一个序言,引出第一个关键要点:
时代虽然变化了,但我们的价值观可能还在上个时代。
文章依次向下推进。
对于写短文章的我们,序言更像是开头,通过一个故事,引出本文要讨论的主题。
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
想让文章容易读懂,就要让文章呈现金字塔结构,如何做呢?
1、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当我们打算写一篇表达某个主题的文章时,确定了观点,还需要把论点及其他想法梳理出来。
针对论点,设想读者会有哪些疑问,写出答案或者表达一些观点。
这就是自上而下构建金字塔结构。
写下讨论的主题;
设想读者的疑问;如果不能确定读者会有什么疑问,就介绍背景和冲突,以便引出读者的疑问;
与读者进行疑问/回答式的对话。
就像是列提纲的过程,如果打算写一篇关于“情商高,就是让大家都舒服”的文章。
主题明确了,但问题关于情商的点太多了,没法确定读者会有哪方面的疑问,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背景和冲突,通过引导疑问,给出你想表达的观点:
真正的高情商不是刻意表现,而是不动声色地让人感觉舒服。
先总结后具体,从文章的主题开始,一步步向下扩展,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2、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有时候我们遇到一件事,很想说说,相当于有了一个素材,但还没法确定要讨论的主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按照自下而上的方法组织思想,构建金字塔结构。
首先将自己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都列出来;
其次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演绎推理或者归纳推理的方式得出结论。
举个例子,你听说一个故事,一个员工屡次出错,被批评时说:就给3000块,还想怎么样?
想就这个素材写一篇文章,先把想表达的要点列出来,并寻找要点之间的关系:
薪水由工作能力决定;技能差和不靠谱的人拿不了高薪;想要高薪的想法合理,但得展示出实力来。
由此得出结论:薪水体现的是价值,想拿高薪就得提升技能和展现实力。
《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除了教我们写作的逻辑,还有思考、解决问题和演示的逻辑,对于任何需要思考和沟通的人都有帮助。
一有灵感,提笔就写,固然是一种勤奋和积极的态度,但很容易面临卡壳的局面。
即使不卡壳,也容易写出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
所以,最好的就是“先想后写”,“磨刀不误砍柴工”,运用金字塔结构厘清想要表达的思想,不仅能缩短写文章的时间,还能提高文章的条理性。
写出好文章不是一日之功,但可以从写出有条理的文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