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似乎越来越孤独了……都市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繁华灯光的背后却是无数人不知该在深夜寄放什么样的感情。有人同朋友一夜宿醉,似乎酒醒后就能忘记一切;有人在一部部电视剧中寻找美好的感情,却刻意避免聆听自己内心对情感的渴望。这个繁忙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而过,知己难求,恋人更难求。天天刷朋友圈、秒回微信消息、抢红包却越发感到空虚和孤独。
我们大多选择躲避孤独,孤独让我们感觉生命有了空缺,有了无奈。但其实孤独才是生命的常态,我们躲不开,亦逃不掉,而且唯有孤独方能成就圆满。
台湾知名作家蒋勋写下《孤独六讲》,告诉我们孤独才是生命圆满的开始。
孤独并不可怕
孤独的日子里我们总会想方设法地逃避孤独,我们拼命在朋友圈刷存在感,找朋友一起聚餐聊天,试图填满空虚的时间,可我们这样做却越发地孤独了。
蒋勋说,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而我们为什么会害怕孤独?因为不了解。
人对所有未知的事物都会怀有恐惧感,因为未知是个变数,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或许下一秒你打开的就是痛苦。但若是了解,便不会再惧怕。
蒋勋为我们阐述了六种孤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
譬如情欲孤独,我们寻找各类感官的刺激,用肉体上的刺激,或是掏心掏肺地爱一个人,试图摆脱情欲孤独,可却在爱恋结束后或是走向平淡后感到越发孤独。
其实,生命里的第一个爱恋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声。
写写日记,与自己对话,今天的你失恋了,很孤独,是嘛?是的,可是没有恋人的你还有自己,把更多的爱留给自己,安慰失恋的自己,就能填满自己内心的空虚。
人生而孤独
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我想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耶茨
耶茨在自己的作品里描述了十一种孤独,每个人的孤独经历不尽相同,或是独自行走在漆黑的夜里,或是麻木面对周围欢笑的人群,或是一次次被人遗忘的小透明,但每一种孤独都让人感觉到无力改变,似乎孤独在所难免。
是的,我们生而孤独,也必须面对孤独。
蒋勋所谈及的语言孤独亦是如此,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有一个人能懂自己,高山流水遇知音,我们希望遇见自己的钟子期,懂得自己的弦外之音。
可是语言沟通的障碍亦是在所难免。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人若是同处于一个屋檐下,难以交流,必然会产生无法交流的苦闷感。
而即便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一个文化人对着大字不识几个的人解释“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意境,想必也是鸡对鸭讲,牛头不对马嘴吧。想说的话无法传达,必然就会感觉到孤独,不由地发出:这世上究竟谁能懂我这样的孤独吧。
拥抱内心的孤独
很多人害怕独处,害怕孤独,其实孤独并不可怕,恰恰相反,没有孤独我们就无法圆满。换句话说,只有拥抱孤独,我们才能获得圆满。
村上春树是个喜欢独处的性格,他每天的生活过得简朴而又有规律,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或是独自跑步,或是写文章,都不会感到无聊。他笔下的主人公,如《挪威的森林》的绿子,《1Q84》的天吾,《斯普特尼克恋人》的敏,无一例外都是常年坚持运动,享受与自己独处的时光。这样的他,将孤独当做生命的礼物,获得了圆满。
想必会有很多人质疑,孤独的时候不是会觉得闲得发慌吗?
蒋勋告诉我们,闲得发慌的是寂寞,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孤独是饱满的,内心是充盈的。
饱满的孤独是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是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是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纵使身旁空无一人,自己也能与天地自然对话,将拳拳心事说给世界听。皎洁的明月,沙沙的风声,广阔的大地,会回应你的万千思绪。你再也不需要别人的回应来排遣寂寞,因为你知道你的心里有一个小宇宙,即便没有人陪,也能活得闲适自在。
拥抱内心的孤独,你要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同自己、同自然对话。心理学指出,我们心里都有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小孩为我们承受着情绪负担,我们寂寞空虚就是因为这个小孩子需要人哄,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个小孩只是想有个人和自己说说话,在这样的时刻,不要抛弃他,嫌弃他净给你带来脆弱,而是勇敢地去拥抱他,拥抱孤独,同他一起感受孤独,享受孤独的味道。
相信,勇敢拥抱孤独的你,一定会活成圆满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