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四 积极物质评价效果有限
1、每个人都考虑眼前利益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非常重视“即时满足”。
即:面对遥远的未来之事,人们会冷静地加以思考,进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而面对眼前的事情,即使它微不足道,人们也会十分看重能获得的满足感。
这样的心理,也会在学习上体现出来。
对于学生而言,未来考取哪所大学、做什么职业,不管这个目标对于孩子而言多么高远,都只是遥远的事情,不如现在就拿起手机开局打一通游戏来得爽快。
优先选择眼前立刻就能获得的满足感,从心理学上说是人“自我”、“超我”与“本我”的选择问题。
“自我”在“超我”与“本我”之间徘徊,“本我”本着快乐原则,而“超我”本着道德原则,当面前放着一个即刻就能满足的事情,人的本能会选择即时的满足,这是人的本心,完全符合“本我”的原则。
只有强大自制力的人,拥有强烈“超我”意识的人才能突破“本我”人性的束缚,走向内心的自由,让“自我”做出超越惰性、物质的选择。
而这样的选择通常是理性思考之后的选择,是比较痛苦的,是非常考验人性的选择。所以,有人就直言不讳地说: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反人性的——因为人性都是更懒惰的,更物质的,更自然的,更生物的。
2、怎样奖励才是关键
即使人都乐意即刻得到相应满足和反馈,我们在教育影响的过程中,是不是也能够利用这一心理机制,顺势而为,让我们的教育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呢?
其实,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就是一种满足即时反馈、即时满足的策略。
很多老师、家长也知道鼓励的重要,但以何种方式对孩子进行鼓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考出好成绩就奖励你”和“认真读一本书就奖励你”,哪一种更有效?
很多老师、家长并没有思考过这一鼓励的细节问题。
很多班级、学校在每次重大考试后,对排名靠前的学生进行奖励,很多家长会在考试前给孩子承诺:如果考取班级X名,就奖励你XXX(这种奖励通常是物质的,如买一部新手机或外出旅游之类)。
但往往这样的奖励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不是孩子根本没有达到我们设想的目标,就是孩子为了达到目标不惜弄虚作假,还有是家长食言,让孩子得到奖励打折或落空。
是奖励结果,还是奖励过程?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考出好成绩”是奖励结果,“认真阅读一本书”是奖励过程。
来自哈佛大学教授弗赖尔的研究表明:
结果型的奖励,孩子并不明确具体行动的方法,不知道究竟如何做,虽然一定程度上鼓足了干劲,但效果也仅仅止于喝了“鸡汤”式的大干一场,往往冲一阵,就松懈下来。这种奖励被称为“输出”式的奖励。
而过程型的奖励,像认真阅读一本书,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即应该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样的奖励更能指导学生去行动,更有实际的激励效果,这被称为“输入”式的奖励。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主张不要夸赞孩子聪明,而应该表扬努力,也是这样的道理。
聪明是一个结果,并且这个结果是不可控的,甚至是天生的;而努力是过程性的,是可控,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不断升级的。
表扬努力,会不断激励孩子的干劲,而夸赞聪明,只会给学生盲目地贴上标签,让孩子为了得到、维护这样的赞扬,不敢试错,不敢挑战,因为这样就可能会失败,就证明自己不聪明,反而会毁掉孩子的进取心,不利于孩子成长。
3、奖励结果以方法指导为前提
前几年教育界非常热闹的“赏识教育”,近来热潮退却,百度百科介绍道:
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指的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
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
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
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对幼儿进行赏识,能够激励他们的信心,但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再一味赞赏,孩子会知道家长用意,反而无效。
如何奖励才更有效呢?是不是赏识教育不灵光了呢?
我们赏识孩子目的是强化孩子的某些好的行为,而弱化一些不良的行为,但如果目光直指行为本身、只想对结果的改变,却往往事与愿违。
只有通过一定的方法指导,让孩子在事情的过程中有所改变,最终的结果才能改变。
既然这样,教给他一些根本方法不就万事大吉了吗?
纽约市立大学罗德里格斯副教授的研究发现,依据输出型指标给予物质奖励也有助于学力的提高,但前提是,教师和学校的高年级同学,就如何努力才能达成目标的具体方法给同学们做讲解。由此得知,依据输出型指标给予物质奖励,需要有人来指导孩子们提主成绩的具体方法。
4 、是否物质奖励关键要看对象
一般的教育原则认为,学生有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当学生进行一定的学习任务后,对他们进行奖励,如果使用金钱类的物质奖励时,反而会让学生由内在心理的动力,转化为外在的物质条件动力,奖励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过去的研究中,有实验可以证明以下结果:
当大家知道献血可以得到酬金时,献血的人较之前会有所减少;高中生在进行募捐活动时,若是从筹集到的资金里拿出一部分答谢捐款人,募集到的钱款反而会减少。
所以说,用金钱作为外在的奖励性刺激,反而会让人失去“想要通过献血和捐款活动为社会做贡献”这样的内在驱动力。
但最新研究中,通过对那些得到物质奖励的孩子(实验组)和未得到物质奖励的孩子(对照组)的内在驱动力的大量实例统计,并未观察到两者之间很大的差异。
也就是说,得到物质奖励的孩子并没有失去所谓的“努力学习的快乐”。
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以金钱等物质奖励来激励学生了,而是说,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鼓励都会有一定的效果。
当面对低幼年级的学生,可能一块巧克力、一张彩色卡片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而对于初中高中生,一本心仪很久的书籍才是他最需要的肯定,对于一些学生,老师的一句当众表扬,就会信心百倍,而对于另一些学生,同学们善意欣赏的眼神足以让他激情万丈。
激励,不在于什么形式,也不在于是物质还是精神,更在于是不是被肯定学生内心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