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回了次国。上海的空气比以前好多了,回去的两周每天都是艳阳高照,对比纽约阴阴冷冷的天气可是舒服多了。以前回国,基本就是吃吃喝喝,可能待两三周就觉得待够了是时候回纽约了。而这次回国虽然也是有吃吃喝喝(到后面几天我根本就不想吃饭了。。。),但这次自己遇到和看到很多国内很好玩儿的事。又引发了我一些思考。
一
这次回去见了一个前同事兼好友。大学毕业刚工作那会儿,在我每天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能够让我放松的事情就是和她在食堂里聊聊梦想啊人生啊这些虚无缥缈形而上的东西。我们都想着有一天能够做些真正让人生有意义的事情。我们都想出国,于是我很循规蹈矩的去留学然后找了个银行的工作。而她跟我说她要去智利学西班牙语,一去就是四年。我跟她见面的时候,她说这四年里很多时候她都很迷茫,时常会想着别人在写字楼里工作升迁而自己在智利好像也没有做什么事情浪费了时间。可后来,渐渐有人发掘了她的经历,邀请她去穷游做讲座,她被邀请一起做南美高端旅游的生意,被旅行社赞助免费去了南极,微博加了V,有经纪公司想和她合作发展她成为旅游博主。四年前,我们在同一个公司工作,而四年后,我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很久不上微博了。几年前上过一次,发现微博被盗了,这次回国的时候,我想了想实在舍不得前几年积累下来发的两千多条微博,才费了一番心思把账号找了回来。这一下,让我发现了新大陆。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微博上的各类博主人数之多,粉丝数量之多,让我乍舌(我承认我和国内很脱节到现在才发现这些)。有哈佛商学院的整天自拍的博主,有吐槽自己学生各种熊孩子的老师博主,有专门发搞笑视频绞尽脑汁博眼球的博主。当然还有各种美妆博主,旅游博主,时尚博主,粉丝多的几百万,和明星不相上下。粉丝一两万甚至几千的,也可以认证做个达人。有一个北京的博主,她拍了一期素颜的视频,卸妆后她满脸痘,皮肤超差,可是她竟然是一个粉丝两百多万的美妆博主,教人化妆,拍空瓶记安利大家哪些化妆品好用。
在国内的时候看了一个节目,是讲一个花了400万整容20次的女生对话剑桥毕业的纯天然女学霸。结果网上的评论都是一边倒的支持整容女。在我看这个节目之前,我会把一个整了20次容的人定义为极端疯狂神经质的人。但看了节目之后,我发现她谈吐得体、总是不急不慢地微笑的说出自己的观点,但她总是一语中的,并且态度坚定地表示她还会整更多次容,这就是她一生追求的事情,她很知道自己要什么。反观剑桥毕业的那个女生,却总是追问各种刁钻的问题,面对对方抛出的强硬观点,显得没有主见,毫无反击之力,更别提她的坐姿多难看了。
二
这些事情看似毫不相关,但都阐述了一个事实:在这个选择越来越多和快速转型的社会里,以往约定俗成的道理已经渐渐无法告诉你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人生,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会更优。那么,你愿意做更冒险的选择吗?
这种选择对于我们这些出国在外的人来说尤其难做。听很多人都说他们现在辛苦奋斗,是希望自己以后或者下一代能够有更安稳的生活,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教育资源。这些东西对在国外生活的人来说,其实就在身边。在海外留学之后留下来工作的华人,只要努力勤奋,拥有一个中产的生活自然是不在话下。在美帝最难熬的时候是毕业找工作和抽H1B。只要过了这关,美帝的生活真的很容易让人觉得安逸。
工作方面,只要你不在投行或律所或四大工作,大部分时间能够保证朝九晚六,请假一般不会被驳回,休假的时候老板绝不会来打扰你。天气好的时候,城市的各个公园里总是挤满了各种花式晒太阳的人。有的去野餐,有的人推着婴儿车去公园读书,有的干脆比基尼上阵晒肉体。而我联想到上次看到一个朋友圈,说国内大城市的公园,周末都只有老爷爷奶奶,因为孩子都在补习,年轻人都在加班。
恰恰是国外这种安逸,让人进退两难。国外的“温水煮青蛙“导致了人生可能性的缺乏。而与此相对的,这次回上海,发现很多朋友都在创业或者做副业。他们告诉我,学区房要几百万,孩子的教育很昂贵。无论是被生活所胁迫,还是本身对现状不满,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激发他们做出改变。这种折腾劲,无论最后是成功或是惨败,都是“生活的证据”,值得尊敬。
这次回国,临时还加进了一站义乌,去探望我妈的大学同学。义务小商品闻名世界。这个叔叔从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做起,经过30年发展,现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吸管的厂家之一,在他的工厂里还开启了吸管博物馆供人参观。他说,执行力是区分人与人的关键。最开始他只有两台半自动的机器放在家里生产,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只要你能做出东西,就不愁卖不掉,关键是你有没有那种敢闯一闯的决心。慢慢做大后,他孤注一掷贷款造厂房,几经波折坎坷之后,现在他的全无菌厂房有几千个工人,客户遍布世界各地。
最近在看李一诺的微课,她是盖茨基金会的中国负责人,兼职还成立了一土学校力图颠覆中国传统教育,我很佩服她。她在麦肯锡用六年做到合伙人,离开后并不是换了另一个大公司做高管,而是选择了去做社会企业。她说,如果摆在你眼前的几个选择你都看不到可预见的结果,那就选择看起来风险更大的那个。我想,趁年轻,这个话是对的。人生还要活几十年,不闯一闯做些没有做过的事,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上限和潜力在哪。
又想起一位事业有成的前辈说的,那些成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有好几次压上全部身家,孤注一掷,咬牙忍着直到成功的。最终成就你的,往往是那些你孤注一掷的时刻。
那你选好了要走的路,然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