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2021年4月9日
第二阶段则是周公之后,孔子开创“道学”的时代,即周、张、二程继承的即为孔子的“道学”,朱熹所用“道统”有其特殊含义,而宋以后“道统”一词则始见于李元纲《圣门事业图》(钱大昕意见),但真正建立者却是朱熹的大弟子黄幹,他在其文《徽州朱文公祠堂记》中一面继承了朱熹关于“道统”与“道学”的基本观点,一面又发展了这一观点。他用“道始行”与“道始明”二语辨别周公以上圣王与孔、孟之间的不同。所以,宋以后的“道统论”始于朱熹,但真正是在黄幹完成。与“道统”形成相持而又互足的概念是“治统”。在本节中,作者从元、明两代中各选一例来说明朱-黄道统论的实际影响。
杨维桢在《三史正统辩》中用“道统者,治统之所在”说明了“治统”的合法性依附于“道统”,这是理学政治思想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第二个例子是刘宗周在《三申皇极之要疏》中,将“古之帝王”与“孔、孟”分做两个阶段,他所谓道、治合一之“统”即《中庸序》的道“统”,而孔、孟“分任”的“道统“则相当于《中庸序》中的”道学“。
随后,作者讲解了《中庸序》的背景,以及傅艮《答陈同甫三》来说明”道同“提出的背景,且与陈亮辩论”王霸“之问题。如此,作者证实了朱熹建立尧、舜、三代的”道统“是针对陈亮为后世(包括宋代)”骄君“助威的议论而来的。
朱熹关于“道统”与“道学”的划分,《中庸序》与《答陈同甫》互相印证。“道统”而言,朱熹是借建构一个“内圣外王”合一的上古三代之“统”为后世批判君权提供精神凭证。在就“道学”而言,强调孔子“继往圣,开来学”首先着眼于治天下之大事,但同时也包括了周、张、二程至朱熹本人的最新发展。
在《答陈同甫》中,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在讨论“道统”之时,特别突出“道体”的首要性。两者之间的特殊关联,作者在此进行了澄清。按照作者考据,“道体”是指一种永恒而普通的精神实胡,不但弥漫六合,而且主宰并规范天地万物,用“太极、天理、理、性、心、等词”描述,主要功用是为天地万物提供秩序。“道统”则是为上古“道体”传承整理出的一个清楚的谱系,故“道学”直接继“道统”而起。作者据《中庸序》认为朱熹已为“道学”是“传道正统”奠定了地位。陆九渊亦认为“道统”传承以“道体”为枢纽,但他的“道体”是“心”而非“即物穷理”,不主向外“格物穷理”,所以陆九渊与朱熹对于“道体”的体认虽有“心”与“理”的根本差异,但在论证“致君行道”时方式如出一辙,作者总结了三个基本相同点:
第一:“道体”是最高的精神实有,掌握此“道体”构成“治天下”的大本;
第二:两人都肯定上古圣王已掌握了“道体”并逐渐形成了朱熹在《中庸序》中所谓“道统”,即肯定了“道统”出现于上古三代;
第三:两人以“道体”“道统”互为支援,侧重点不同,但在“致君行道”时,则强调两者是一事之两,认为道、治分裂的人君唯有通过对“道体”的掌握,才有可能继承上古圣王的“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