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终于给女儿报了钢琴课,那是这小妞持续要求一年的结果。本来我跟孩子爸爸都没有勇气让她学钢琴,一来听说学钢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练习,现在小妞的时间已经排得很满了,我们不希望她因为上兴趣班失去更多自由玩耍的时间;二来我们自己可以说没有任何的音乐基础,这么小的孩子学琴需要家长辅导、陪练,这对我们来说太勉为其难了。
不过经不住小妞一次次扑闪着大眼睛说:“妈妈,我要学钢琴,我一定会坚持的!”最后转变思路,姑且试试吧!
于是开始了每周两次课,每天练琴和做乐理作业的学琴之路。可能因为我们自己不懂,对小妞的要求也不高,老师布置的作业只能盯着她做过了,至于对错就只能交给老师了。爸爸这时就经常蹦出金句:“这样的吗?我也不知道啊。”我们甚至惊叹于她才上完第一节乐理课,就记得上加一线、上加一间、下加一线、下加一间,还有全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
上完第一节课回家练琴,连do、rei、mi都找不着,于是我跟小妞一起翻课本找答案,找不到答案的做上记号交给小妞下次课问老师,有疑问的帮她在微信上请教老师。就这么磕磕碰碰地练完一次又一次。现在练琴满一月了,小妞学琴的兴趣仍然高涨,仍然最爱上钢琴课,每天的练习虽然不是毫无负担,但也乐意去做,并且能找到其中的乐趣。每一首练习曲都要弹全对了才练习下一首。之前在我眼中的畏难情绪、难以专注、不能坚持等毛病都一扫而光了。
作为一个前小一生家长(还有一个学期就上小学啦),我从学琴这件事得到了几点启示。
1.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况下,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主导学习的意愿。
像小妞学英语这件事,就是个极好的反面教材。一开始我也是兴趣为主,循循善诱,温柔耐心。但后来,当学了两三年都没有大的进展时,我就操起了自己最熟悉的填鸭式大棒。一个单词,要让她听读十遍以上,一个句子,要听读几十遍,直到我满意为止。结果小妞对英语的热情逐渐转淡,甚至每次上课都看得出来地紧张、沮丧。
2.遇到困难,家长需要的不是清除困难,而是身体力行告诉孩子面对困难的态度和解决困难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味地帮她清扫困难障碍,容易形成依赖。跟她一起面对困难,一起摸索寻找解决方法,就是给她一个正面的案例,一个模仿的对象。是设身处地地告诉她知识经验如何获得,而不是高高在上地用你几十年的知识经验告诉她怎么做。
3.不做孩子的老师,让学习归老师,家长归家庭。
钢琴,她不懂,我也不懂,只有老师懂。有些作业,虽然我明知道做错了,但错了我也让她错着,让老师去批改。这样老师会给她解释,再讲一遍。总之只有好好听课,问老师,才能知道答案。这反而保证了上课的效率。所以我决定,即使以后上小学,我也要谨守界线,只做引导陪伴,绝不充当老师的职能。
其实也是,真没本事,就别坑娃了。听说现在小学教的笔顺跟我们当年学的都不一样了,连“远上寒山石径斜”都念xie不念xia了。关键是,你深深地介入娃的学习中,不厌其烦地教授具体知识,声情并茂地告诫他们认真上课,好好写作业,除了搞得身心俱疲,相看两生厌,鸡飞狗跳之外也得不到什么好果子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