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在行」约见行家被拒过,自己作为行家也拒过别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体验。
在「在行」约见行家被拒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在「在行」约见行家被拒两次,其中一个行家给的拒绝理由看不懂,但另一个行家给的拒绝理由却让我很惆怅。
事情是这样的,我想去找一个保险行家了解一些关于保险理赔方面的相关问题,顺便了解一下保险代理人有哪些工作方面的优势值得第三方理财顾问借鉴。毕竟能花钱解决的事儿就不要动用其他资源,也是因为我认为一个在保险行业呆了三年以上的保险代理人会有更多机会处理相关的事宜,更有经验可谈,所以就决定约见。
可是我收到的拒绝回复是,“你都专业人士了,还这么好学……”。
被拒以后,我表示非常不能理解,我在行家群里面问大家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大多数的行家告诉我,这是因为同行相斥的原因。
看上去很有道理的同行相斥,可问题是我根本不是他们的同行,难道是担心我去砸场子?我其实还蛮替那个行家感到可惜,说不定,我们真的还可以合作做一些事情。
在「在行」拒绝学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在「在行」拒绝的学员不少于5个。
第一个印象最深,她是一个远在成都的学员,她约见的话题是“远程:投资前,不如先建立一套理财体系”。
在语音通话的过程中我感觉对方极其的急躁,每次我话还没说完就急着打断我。我断定她并不是来找我咨询方法,而是想要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个话题并不能直接给到她想要的答案。所以,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我要求她主动提出取消约见。
第二个印象也很深,他是一个在隔壁东莞的学员,他约见的话题是“玩转信用卡,你也可以“零首付”购房”。
他在约见申请中,什么具体问题也没有提,好不容易我点了接受约见的申请,却发现他一直发私信要求添加微信,说想成为好友。我跟他说,他没有提出明确的问题,这样就算是约见效果也很差,并且劝他不要浪费这599元的时候,他竟说他不差钱。我最怕的就是那种不差钱的学员,所以,我也果断劝他取消约见了。
第三个印象同样深刻,她和男朋友特意从隔壁省过来,她说她来深圳的目的就是为了约我的“玩转信用卡,你也可以“零首付”购房”。
虽然我感到受宠若惊,但是我还是拒绝了她,因为她说她一定要跟男朋友一起过来听课。
我有为多个家庭做理财咨询,但我不愿意给情侣做理财咨询,除非他们是同时约课,而不是一拖二。因为,如果是一个家庭,夫妻双方一起来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但如果不是夫妻,而仅仅是情侣,那么效果不一定会更好,反而有可能导致整个约见的效率变低,情侣双方相当于是两个单独的个体。
后面的几个被我拒绝的学员,情况大体都一样,在申请约见的资料中并没有提出详细的问题,这会让我很被动,毕竟大家的时间都比较宝贵。
有钱都不赚,是不是有点假?
对于这点,我想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其实,如果一对一见了几十个、上百个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很累。
第二,约见的费用真心不高,我们还要考虑机会成本不是?
第三,每个行家入驻「在行」的动机可能都不一样,有人可能是冲着钱去的,但有人却是冲着打造个人品牌去的,如果约见的效果不佳,学员评分不高,对自己来说得不偿失。
「在行」的行家们最不喜欢哪几类的学员?
我把「在行」的学员分成了三类:“富人”、“一般人”和“其他人”。
面对同一个产品,“富人”买的是进入某个圈子的入场券,“一般人”买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他人”买的是灵丹妙药。
第一类:“富人”买的是进入某个圈子的入场券;
这个“富”不一定是金钱上面的富,但他有个“富有”的思维模式,这种人迟早会在金钱上成为富人。
“富人”买的是入场券,经营的是圈子,获得的是人脉。
当“富人”决定要买某个产品(约见行家)的时候,他们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就挑选一个卖家(行家)。
如果一个行家的客户(学员)都是“富人”的时候,那么恭喜他们,他们必定是有几把刷子的。要么他们有德、要么他们有才、要么他们有权、要么他们贵。不管是惺惺相惜也好,互相利用也好,还是互相成就也行,“富人”之间总是会强强联合。
相信,这一类的学员大家都还是比较喜欢的,只是我不太喜欢,因为这一类的客户(学员)往往没有急需解决某个问题的紧迫感,在交流的过程中效率不见得很高。
第二类:“一般人”买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般人看中的仅仅是产品(话题)本身的价值,买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往往忽略了卖产品的人(行家)的其他价值。
这种人觉得,反正都要买,在谁那里买都是一样的,只要能帮他解决问题。
如果行家的客户(学员)都是“一般人”,那么挺好的,这一类的客户(学员)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交流起来效率也会很高,行家指路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三类:“其他人”买的是灵丹妙药。
“其他人”买任何东西都像在买灵丹妙药,巴不得一个产品(一次付费)解决所有问题。
我想,大部分的行家其实都是不喜欢这一类的学员吧,一次付费咨询,也许他们就成了对方的客服人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