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文本细读
——读王崧舟《美在此处》第二章作业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体散文。作者回忆了李大钊同志从被捕前到被捕后以及被害的经历,表现了李大钊作为父亲和共产党人对家人、党和国家的关心、忠诚和执着,既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一位共产党人的崇敬之情。
细读文本后,我对文本的表层、内涵和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我认为文本具有以下几点秘奥之处:
一、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因为是一篇回忆录,所以作者将李大钊当时的语言、外貌、神态等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记录下来,再现真实的人物形象。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当朋友和母亲劝李大钊离开北京躲避一下的时候,李大钊是怎么说的呢“不是常对你说吗?”言外之意就是不只说了一次了,“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共产党刚刚成立初期,国共两党之间矛盾激发,展开了斗争,而李大钊是共产党的负责人,他负责北京的工作,所以李大钊才说“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对于李大钊来讲共产党很重要,对于共产党来讲,李大钊也很重要,这就是当时真实的环境,也是李大钊真实表现,所以通过作者对李大钊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感到李大钊当时的态度很坚决。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是对李大钊被捕后,家人在法庭相见,作者对父亲的一段外貌和神态描写。“父亲仍旧……可是……”作者第一眼看到父亲的穿着和往日一样,继而看见了父亲没戴眼镜,又与往日的不同,作者又看见了“乱蓬蓬的长头发”与往日不同,而“平静而慈祥的脸”又与往日相同。可想而知,李大钊在狱中遭到了酷刑,在同与不同的真实描写中,让读者看到一个沉着冷静的李大钊。
作者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再现当时真实的场景,复原当时李大钊真实的表现。
二、双重情感的交织
作者李星华是李大钊的女儿,这篇回忆录追忆了自己父亲对家人的关心和爱,表达了女儿对父亲深沉的思念之情;但同时,李大钊又是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身上具有极高的共产党人的忠于革命忠于党的精神,所以作者也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之情。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父亲是很慈祥的”,这是作者对李大钊作为父亲的回忆,父亲在法庭上为“我们”一家人极力辩护,也是对家人的保护和爱。从此可以看出父亲对家人的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两段对父亲的描写,作者看到了李大钊作为共产党人在面对敌人时候的“严峻的态度”和面临危险时候的“安定沉着”,这又体现了李大钊身上共产党人临危不惧和沉着冷静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李大钊同志的敬佩之情。
三、龙衔其尾,步步设疑
这篇文章在章法上是很有特点的,因为是一篇回忆录,所以采用了倒叙的开篇。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从一开就作者为读者设下了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强调了自己的情感“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而结尾: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再次点明李大钊被害的时间,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了龙衔其尾的结构模式,使文章浑然一体,作者的情感充分体现。
除此之外,这篇文章在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步步设疑,埋下伏笔。
1.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2.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4.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5.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
6.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作者用步步设疑,埋下伏笔的方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使得文章明暗线索交替进行,以李大钊的被捕事件为明线,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暗线,文章表达更严谨,更紧密。
作者回忆了李大钊被捕前后的几件事情:火烧文件、工友被抓、劝离北京、父亲被捕、法庭相见、父亲被害,作者在选材上也是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选择,紧紧围绕中心选材使得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表达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