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自从提出以来便成为了热点,引发了广大的关注,其内涵丰富,受到广泛的关注。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的内涵、外延、经济学思维及其演变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把握当前和未来国家方略政策取向十分重要。
一、经济学的生产力思维
“新质生产力”思维概念,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的理论范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范式,运用于对新时代新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及重大问题的认识判断。
“生产力思维”的实践意义在于,承认生产力不仅是决定人类发展的历史性核心因素和根本性力量,而且是决定新阶段国家发展政策取向的第一性因素。“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鲜明地启示了生产力第一性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在国家方略上的基本取向,其实质上就是将国家发展的方略核心,定位于“聚焦生产力,发力新科技”的实践方向。从基本理论上认识,就是将“生产力第一”和“第一生产力”作为经济发展叙事的一般原理和机理逻辑。这不仅要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而且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解决重大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即在经济发展中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
二、新质生产力经济学思维概化的“人”
经济学本质上是“人”学,即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之学。
不同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同样诞生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然称为“政治经济学”),却没有如此地抽象化,而是仍然保持了“历史”因素,使其研究范式具有“史观”特征,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发展观。其中,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就是,形成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为范式承诺的经济学底层逻辑和分析体系。
在“生产力—生产关系”范式承诺的思维逻辑下,“人”的概化保持了理性的真实性,即并非完全抽象为“工具理性”,而是具有“本真理性”的重要意义。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人性。也就是说,“人”的概化,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含人与人的关系,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样,对于“人”的经济学概化,须有更大的社会现象及行为主体包容性。简言之,经济学中的“人”,不仅仅是同质的“经济人”,而且有多样化的“人群”:人以群分,群以域定。这样的概化思维演进方向,非常有助于对“新质生产力”及“人”的概化理解。
人类社会发展最具决定性的动因是工业化,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彻底改变着人类发展的面貌。如果把人比拟为“机器”,工业化就是用各种技术手段,使人的“机器”性能更为强大。当新型工业化进入更高阶段,机器对人的智能替代扩大,成为智能机器人。因而,新质生产力经济学思维所概化的“人”,从“经济人”“组织人”演化产生了“智能机器人”。这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当然,人工智能并没有改变“人”在经济学范式中的核心地位。人对人工智能的驾驭,是必须坚守的伦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就是人的创造性生产力,即以人为本的先进生产力。创新型担当性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可贵最具决定性的人力资源,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最关键的作用。
三、基于经济学范式变革的新质生产力研究
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范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现实,必须进行范式承诺的变革。“域观经济学”就是一个有前途的学术发展方向。经济学的范式变革,须将长期性、未来性、存量性、多元性等因素纳入观察研究体系,这是“域观经济学”与“新质生产力”相契合的逻辑基础。
域观经济学的范式变革,并不否定“微观—宏观”叙事体系的学理价值,而是将传统主流经济学的一维叙事体系,扩展为经济理性、价值文化和制度形态的三维叙事体系,能够更贴近现实地观察和刻画经济世界,包括经济主体的行为特质、经济运行的制度规则,以及不同域观行为和域观空间的畅通关系。
域观经济学的缘起同时也是被现代主流经济学所抽象舍弃的“史观”范式承诺因素,再度回归现代经济学体系,进而形成更为丰满的“史观—微观—宏观—域观”范式承诺建构。特别是,基于“史观”范式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叙事原则,可以引导现代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范式体系,更科学地研究新时代、新世界所产生的新现象,其中,“新质生产力”就是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可以说,聚焦“新质生产力”就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方向和实现路径。
基于“域观”经济学范式承诺的视角进行观察和研究,世界上任何经济体都是有其“特色”的,不存在无个性及无域观特色的纯粹市场经济过程,任何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具有特色的文化环境和制度条件中发生的。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新质生产力的推进,是极为现实的过程。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其“质态”特征,不是抽象的“微观—宏观”范式所能把握的,而是只有在承认多样化的“域观”范式承诺叙事体系中,才能得到把握和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