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陈秀玉
“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我有幸全程参与。
三天时间,我边听边在手机上现场记下感受,及时地把自己的感觉呈现,并第一时间分享,一共发了6篇现场感受笔记。虽然很粗糙,但还是得到了不少朋友的肯定与鼓励。有一些朋友,特意守在手机旁,等待推送现场感受记录。有一个朋友还把我的笔记转发给其中的一位上课名师——刘松老师。刘老师也给予了肯定。当然,更重要的是,当我有时间与精力静下心来回顾时,这第一手资料就是一个思考的导火索。
回顾三天的活动,时间安排紧凑,活动内容丰富。名师各有特色,也有共性,用心参与,现场感受着名师气场,品味着他们良好教学效果背后的原因,收获颇多。
今天,我就先来谈谈听完刘松老师的这节课——《认识几分之一》的收获。
刘松老师的课我第一次听,感觉挺不错的。他这次上的是《认识几分之一》。听完,我印象深刻,反复品味。特别喜欢课上孩子自信的表达,闪亮的眼神及享受的样子。我一直在思考,为何二年级学生学三年级内容毫无障碍,行云流水,灵光频现?反复琢磨,觉得最本质的原因来自刘松老师对学生的信任。
一、明确角色,信任表态
看刘老师课件首页就感觉到了他的独特:上课的学生班级名称字体大小几乎和课题相同,而执教老师字体则小很多,而且是写“参与教师 刘松”。见到课件的这个细节,我就在想,刘老师一定对学生非常重视。
果不其然,课前互动,简单一问:“老师是谁?”答案各式各样,有三个回答有点意思:“导演”“大主角”“配角”。当学生说老师是“配角”时,刘老师答:“对,你们才是课堂的主角。”还表达了自己就是跟他们学习的,是一个参与者。相信他们会一起学得很好。
二、尊重常识,信任学生
耐心等待,充分信任。刘松老师每次提出问题后都会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耐心地等待孩子思考,自我纠错。
精心备课,智慧信任。从上课流程看,所有的环节都环环相扣。备课特别用心。所以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可以智慧地信任。
比如这个看似随意的活动却引人深思:比高矮活动。请一位同学上台,让他找比他矮的,比高矮。又说他高又说他矮,同不同的人比较,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特别认同刘松老师那句——“我宁可让他磕磕巴巴”。
我也一直觉得,学生真实的粗糙比老师表面的精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