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父母》(读书笔记之二,2023.03.15)
第四部分 青春期,接受孩子在对抗中独立
30.沉默
因为孩子正经历着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强烈体验。
从始至终我都没有触碰孩子不想被别人触碰的地方。而平时普通人常常并不注意这些,常常一开口就触碰到了禁区。
人类也一样,在从生到死的岁月里,有若干次需要破旧立新的时期。而这些巨大变化的节点,是十岁和青春期,之后大概就是中年时期了。
31.不接受
其实这样的情况,是父母与孩子一起造成的。
亲子关系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父母注意不到孩子想表达什么的话,孩子就会做出越发严重的事,因为如果不大声呼喊父母就听不到。这时,父母就必须认真审视自身的所作所为了。
32.自认为的幸福
把“自己认为的幸福”强加给孩子是没有用的。
当今社会变化得太快了,以至于父母的人生经验几乎派不上什么用场,可父母却很容易忘记这一点。
要试着让孩子也能发表意见,这样才有和孩子沟通的机会。
33.唱反调
因为那些是父母的盲点。没有逆反就没有成长。
所谓认可孩子,并不是简单地对孩子表示认可,常常意味着也要承认自己的缺点。也正因如此,有些父母才会很难认可孩子的行为。
人不可能什么都能做到,当一个人在某个方面上努力取得了优势,就会在另一个方面落后,不是吗?人不可能同时在各个方面上获得成功。
34.烦恼
在“蛹”的时期,不去惊动孩子也很重要。
人是不可能不受伤就获得成长的,而且不管自己和别人有多么亲密,人的本质终归是一个人存在。这种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用开放性的目光观察孩子的无限可能,还是把孩子塞进自己造出的框架里让自己感觉安心呢?这些既可能是好的可能性,也可能是不好的可能性,但毫无疑问都非常重要。
35.气爆了
不能只是互相吵嚷,需要的是“真正的对决”。
在某种程度上,不经历反抗冲突,孩子就没法与父母分离成为独立个体,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在这个时期都会说这样的话。只是不要放任不管,在必要的时候敲打敲打。“你要是反对我的话,别光说‘烦死了’,你得说清楚到底反对我什么或者哪里看不顺眼,你得说出来”,有必要跟孩子说一说类似的话,不过也不用每一次都这么说。到了需要这么敲打一下的时候,要说:“我会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你也来说说你的!”重要的是要拿出倾听对方说话的态度。
对于某个特定的人绝对不能说哪些话,其实是能知道的。避开那些不能说的话,这也是所谓的“爱”吧。说到底,没有爱什么都行不通。
所谓“对决”,是必须听到对方讲的话。也就是说,真正的对决中也包含着跟自己的对决。亲子之间也是一样。
父母对孩子的宠溺可能会导致孩子认为,就算不说出内心的想法,父母也理应体会到。
36.说话秘诀
做好“下决心听对方说”的心理准备。
倾听对方说话真的非常重要,不只是在亲子关系中,在夫妻关系中也是一样。
人们往往觉得“要是说了实话,我会被对方讨厌吧,会伤害对方吧”,于是净说些模棱两可的话,然而通过“非语言”的方式,你的真实想法早就传递给对方了。不按照自己的内心实话实说可不行,毕竟,人还是得自己活着啊。
37.校规
只要在规则的前面有“人”,我就赞成。
放到养育孩子的情境中,“不逃跑”就是父母要成为一堵“墙”。青春期的孩子有时会动用暴力,但超过了某个限度之后,根本没法叫他停下来,甚至他自己也无法停下来。所以在事态变得无法控制之前就制止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而我管这叫作“墙”。
所谓“墙”,其实就是“绝对不能再往前走了”的意思,即到此为止,不能再继续了。这与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任何关系。只有撞到墙上,孩子才能明白界限,然后在这种经验中逐渐长大成人。墙需要有就算被孩子撞到也丝毫不动摇的强度,否则对于撞上来的孩子来说就太可怕了,因为摇摇晃晃的墙会让孩子感到很不安。
38.真出了问题
不要只顾着反省,而要考虑“今后”怎么做。
问题已经发生了,不做些实际的举动可不行。如果真要反省的话,到底反省什么地方、怎么反省、要改变什么,思考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专家,并不是总对来访者做“指导”的人,而是面对问题,与来访者一起思考、一起努力的人。并且,他们有着绝不放弃希望的力量。与这样的人一起思考,最终答案一定会浮出水面的。
能把自己的心情化为语言,明确地说出来,这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夫妻之间,能对彼此再多说些知心话就好了。如果还能不放弃希望,坚持陪伴在孩子的身边,那就很完美了
39.成绩与幸福
如果你只看到“名次”,看不到“是什么样的孩子”,恐怕孩子的幸福将遥遥无期。
不顾每一个孩子的特别之处,而只知道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名次,这样的结果就是,完全看不到孩子的“个性”。根本不关注是“什么样的孩子”,而只想着名次,想着考好成绩,变成有钱人,结婚生子,忙忙碌碌地操劳,安稳度过一生。可人最终都会归为尘土的,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的呢?只做着所谓正确的事,就会让人想问:“你觉得有意思吗?”因为并没有“我在活着”的体验啊!这样的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做了别人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而已。可这种评价的标准是存在于外界的,而不是内心啊。
“试着做一回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的事吧!”这句话,送给所有的父母和孩子。
40.兴奋剂
因为母性太弱,孩子们只能依赖于其他事物。
我总觉得还是会有这么一条道路:女性不用那么极端地排斥母性,而且也能作为独立个体活出她们自己的个性。既作为母亲满怀母性,也作为独立个体充满个性地生活,我想兼顾这两者的道路一定是存在的。另外,男性也要充分理解这一点,不然找到这条道路同样会很困难。
41.没烦恼
可能他们正怀揣着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深刻苦恼。
解决了令过去的人烦恼的这些问题后,人们的烦恼反而变得更加深刻了,现在的孩子们都开始直面“人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些根本性的命题了。
对于那些根源性的问题,我们不可能轻易就得知答案,也不可能在青春期烦恼过一次之后就解决了一切问题。然而,在烦恼的过程中我们会明白一个道理:先要活着。也就是说把根源性的问题放在心里,带着问题去生活。我们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支持这样做的人们,并让他们意识到:“那些问题慢慢考虑就好,哪怕花上一生时间去思考。”
42.身心疾病
这是压抑情感表达、追求理智的现代社会所特有的“文明病”。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心理生理障碍是一种“现代病”,也可以说是一种“文明病”。这样说来,无论父母怎么做,孩子们都有患上心理生理障碍的可能,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说“都是因为亲子关系不好才会这样的”。放在以前的话可能还更容易弄清原因,但现在,心理生理障碍有一部分是我们的文化导致的,因此也很难治疗。
女孩如何接受性,男孩如何控制性,这些都是青春期的重要课题。而且,接受还是控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第五部分 成年早期,在养育终点适时放手
43.不听话
与强劲的纽带相比,考虑如何凝聚厚实的羁绊更好。
我所说的“深厚纽带”,意思是指让纽带变得很长,长到能够一直联结到极其深远的内心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深层次上尽可能地往深远发展,甚至深远到“无限远点”,那么只要在这一点上是联结着的,对方走到天涯海角也没关系,因为他们彼此在心灵的最深处联结着呢。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是一样,只要在深层次联结着就好。那些把纽带搞得又短又强劲的人,其实只是在控制对方而已。如果纽带能够不断加深,那么对方会变得越来越自由,但彼此之间仍然是联结着的。
如果自己有自己的人生,孩子也有孩子的人生,那么亲子之间的联结就会非常深厚。
人际关系真是不可思议的东西,真正的信赖和装出来的信赖完全不一样,孩子非常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44.困惑
能够带着纠结活着是“成年人的条件”。
家庭这个地方,融汇着父亲的历史和母亲的历史,所以在根本上就存在着如何调整两者矛盾的问题。能够让人通过亲身体验学习到内在的纠结,这也是家庭的意义所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是说“不行”来制止孩子好呢,还是说“等一等”来观察一下好呢?这就是纠结。尤其是在今天,按照与父母相同的方式行事基本上已经行不通了,所以大家不得不每件事都自己思考,重新想出新办法,这也是当今父母们的不易之处。
内心怀揣着很多纠结的同时,又能够有耐力忍受下去,这就是我所定义的“成年人”。
45.冲突
还是先检查一下夫妻之间有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吧!
如果夫妻双方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情况就会渐渐发生改变。“这孩子真像你啊!”“这事是这样吧?”说着说着,夫妻关系就会慢慢调整了,以前说不出口的话,也能慢慢表达了,夫妻双方也会逐渐接受对方与自己不同的地方。
46.目标
养育出“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的人。
孩子其实天生就有着自我成长的力量。虽然这么说,但家长也不能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也就是说,家长必须把“勇于担当”作为养育孩子的目标,这个目标也是一种自立吧。
正是那些能够适当依赖他人的人才能学会自立,甚至说适当的依赖是自立的支持和保证也不为过。“自立”其实是在亲子之间建立的一种崭新的关系,希望父母和孩子都能明白这一点。
不因孩子的失败就降低对孩子的评价,这才是家庭。不过,父母和孩子都有必要认清失败的事实,说什么“这才不是失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爱这件事,最关键的就是肯定对方的人格。但要在肯定对方的自主性和人格的同时爱对方,实在是非常难的事情。
47.终点
当孩子开始认真谈恋爱了,父母的任务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孩子选择的伴侣如何,就体现出对父母的态度如何,就好像是对父母做的所有事“算总账”一样。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父母很难对子女的婚恋问题简单地下结论了。
48.住在一起
接受难以接受的东西是一种“家庭禅”,家庭是锻炼它的道场。
养育孩子,就是养育一个既像自己又不是自己的人。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体验,只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但又必须负起责任来。孩子是“独一无二”“这才是我”的一种存在,没有任何与之相似的其他东西,是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仅有的唯一一人,谁都无法相比。这也巧妙地吻合了荣格心理学中“自己”的概念。所以,与我所认为的“自性实现”最契合的就是养育孩子这件事了。
后记
自性实现与养育孩子
养育中的自性实现就是去接受不尽如人意的孩子。
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会发生各种出乎意料、讨厌烦心和不明所以的事。在这时,我们很容易埋怨“是那个家伙不好”“是这个孩子不好”来逃避问题,但清楚地接受“发生的所有事都是我的事”就是自性实现的第一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这个个体会慢慢浮现,甚至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更难以理解。“我”之中有很多自己不愿承认的东西,把这些东西作为自己的一部分接受是很可怕、很痛苦的。但是,自性实现就是要面对这些一直以来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并且还要把它们变为有用的素材。“如果可以的话真是不想面对、不想去做啊”,做这些事就是在进行“自性实现”。
“自性实现”也是伴随着牺牲的,因为“做一件事”就意味着“不做另一件事”。举例来说,如果想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那么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舍弃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时间。这时,意识到自己“牺牲了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明白牺牲的必要性也是自性实现的一部分。否则,不明所以的烦躁情绪就会越积越多。
自性实现”也并不是一旦完成就可以一生都高枕无忧了。荣格反复强调“自性实现的过程”,或者说“个性化”,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我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人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走过一生。至于自己脚下的道路是否通向“自性实现”,我想只要迈开步伐,在途中就会明白的。而对于之后走到哪里、需不需要调整路线的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要想得到答案,除了扪心自问没有其他的办法,因为这正是名副其实的“自性实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