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方仲永与曾国藩小故事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是天赋?聪明?还是……?
不用急于回答,我们先来看看大家熟知的2个小故事,因为这2个小故事里有答案。
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方仲永,天生聪明,还未读书就会作诗,因此,他的父亲以为神童无需读书,利用方仲永作为赚钱工具,长大后,方仲永并没有成为想象中的人取得成就,而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从这故事中,我们分析得出,方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他的父亲是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
我们再来看看曾国藩,7次考秀才,6次落榜,成为当时的笑话,让许多人取笑他,说他是个笨人,不是读书的料,还有人说他家祖坟不冒青烟,可他偏偏坚信自己一定会金榜题名,在一次次落榜和讥笑中,不断提高自己,越挫越勇,最终考取进士,还立志向圣人学习,成为清朝第一人,得到重用,是清朝重臣。
那么又是谁当他的老师,让他越挫越勇呢?他的老师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曾麟书,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的人,两父子一起考秀才,且连续双双名落孙山,成为当时的笑柄。
他父亲连续考了17次,他的坚持影响了曾国藩,不同于方仲永的父亲,曾国藩终于在43岁是考中秀才。
如果当时你是方仲永或曾国藩的老师,你会怎么做?
02
你会选择什么?
当面对各类教育教学技能竞赛活动时,作为老师,你的选择是( )
A.主动参与 B.等学校安排 C.拒绝参与
固定型思维的老师可能会先B或C,而成长型思维的老师一定会选择A,TA会认为机会不只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是留给有行动的人。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做事积极主动,认真,热忱,专注,更容易取得成功。
03
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有什么不同?
回到现实情境中,在学生取得一个好成绩或做好一件事时,我们老师往往会夸学生说:“你很聪明”或“你就是个天才”。
而当学生没有取得一个好成绩或做不好一件事时,老师又经常说:“你真是笨”或“这么简单都不会做”。
其实这是你的固定型思维在作怪,而你却浑然不知。
固定型思维的人总是认为成功取决于人的聪明和天赋,因而不愿意去付出努力。不同于固定型思维的成长型思维却认为成功取决于人的努力学习和自我提高。
这两种思维模型在遇到挑战、遇到阻碍时,对努力、评价及他人成功等看法截然不同,因此,结果也完全相反,固定型思维的人,他们很早就停滞不前,无法取得自己本来有潜力取得的成功,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能取得很高的成就。
04
看看你是哪一类?
请选择,下列词语,你认为哪些属于成长型思维?哪些属于固定型思维?
A.越挫越勇 B.屡战屡败 C.故步自封 D.屡败屡战
我们经常对这两种思维有误解,会说“你就是固定型思维”或“我就是成长型思维”。
其实每个人,有些时候是同时具备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可以说是个思维综合体,只是不同场景下,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模型不同而已。
让我们来看看下图:教师成长曲线图
在入职初期的成长区,可以看到两种思维并存,当工作5-10年后,教师的专业成长进入瓶颈期,面对挑战,有的老师不敢接受,退而进入舒适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业绩和能力等没有突破,最终走向平庸的普通教师。
而有的老师在瓶颈期,敢于突破自己的天花板,逃离舒适区,挑战工作上的难题,不断超越自己,成为卓越教师。他们或是名师,或是骨干,或是特级教师,一步一步向更高层进阶,从而走出学校,走向全省甚至全国。
05
刻意训练,重建你的成长型思维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成长型思维呢?答案是:通过刻意训练,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智模型,从而重建我们的成长型思维。
其实只不过是:换个说活,换种思维
如,接纳暂时差劲的自己,用“暂时不行”代替“就是不行”,以下为9种训练成长型思维的情景:
当我们犯错的时候
换个说活:我犯错误了➔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
换种思维:我搞砸了,我是个失败者➔这次错了,以后就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又get一招,yeah!
当遇到挑战的时候
换个说活:我不擅长这个➔我正在提高
换种思维:我做不好这些➔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没关系,不断挑战和学习后会越来越擅长!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
换个说活:这太难了➔我正在提高
换种思维:这太复杂了,我不可能完成➔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感到困惑的时候
换个说活:我不明白➔我忽略了什么吗?
换种思维:这对我来说太难理解了➔只要把漏掉的信息找出来,肯定能搞明白!
当我们想放弃的时候
换个说活:我放弃了➔我得试试学过的其他方法
换种思维:我的能力达不到,只有放弃了➔问题没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换个方法就好了!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时候
换个说活:我阅读不太好➔我要训练我的阅读能力
换种思维:我没有读书的天赋➔只是训练不够而已,不如坚持练习一段时间看看!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时
换个说活:我不可能像TA一样聪明➔TA是怎么做的,我也要试试看
换种思维:别人比我聪明,我就是不如她➔学习她的方法,并且认真做,我可以变得更聪明
当我们觉得已经足够的时候
换个说活:已经挺好了➔这真的是我最好的表现吗?
换种思维:我做得已经足够好了,就这样吧➔也许再努力一点,我就能再提高一些
当我们觉得已经做的很完美时
换个说活:我不能做得更好了➔我还能做得更好,我要继续试试
换种思维:我的能力只能做这么多,这件事这样就足够完美了➔我还要看看这件事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只要不断尝试和努力,肯定还能再提高
总而言之:把到嘴边的话换个说法,其实就是在悄悄地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写在最后
借用“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名言,愿与我们老师共勉: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齐帆齐微课第47篇,2234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