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柔和
柔和:温顺,温和,柔软。——百度释义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很多人,喜欢攻击性地与人交往,即使是(尤其是)对亲人和朋友。然后给自己的解释是在亲近的人面前做自己,又是生性直爽、直言不讳,又是keep it real;也总有毒鸡汤呼吁“请珍惜你身边直言的朋友”,更加鼓励了那些分不清直言和自私区别的人们,他们以此标榜自己,颇为自傲。很想说,请远离这样的人。
直言和谏言其实都可以温润柔和,亦不影响铁骨铮铮。
一直以来,我也是在努力修为到柔和境界。依然未曾达到预期,但至少还在努力,也在审视和反省自己。修行中也不乏遇到一些我处理不了的人和事,甚至有些事情会把我打回原形,对待某些人和事的时候仍然做不到温柔以待。虽然本能反应地处理问题会让自己摆脱很多泥淖,但回头想想,还是会反思自己,或许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吧。
对生活,对他人柔和,是一种沉淀,是一种处事不惊临危不乱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时可以巨大,什么时候能够泰然处之了才能说明内心真的平和强大了吧,即使心中仍有波澜。
这些年,与很多人近距离地相处过,更加看清了人性。其中不乏良师益友,也不乏反面教材。于是,或师夷长技,或引以为鉴。在每一次与人接触中都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也就能更加平和地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事件了。想通了这些,一些事情也就想开了,内心强大了也就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越坦然,越平和,人也就渐渐柔和了。
然而,在修行自己的过程中,当然也不能忘记了对自己要柔和一些。若不能左右周遭的环境,那就不必强求,不要让不必要的人和事搅乱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对自己不较劲便是对自己的柔和。
现在,我所理解的“三人行之师”和“贵人”,有了更加宽泛的定义。若遇到了良师益友,便是“师”和“贵人”;若遇到了反面教材,也是一面镜子,便审视自己,经历思考判断并提高,同样能使自己进步。
当然,人性柔和,待人柔和是相对的。遇到棘手的人和事时,柔和不是一味退让。软弱不是柔和,木讷磨叽不是柔和,无我也不是柔和。正如毕淑敏书中提到的有些姑娘不是柔和一样。
所以,在任何时候,都是保持自明,认清事实,分清状况,不剑拔弩张又不失尊严地做出合理的应对。
柔和的声音,传得更远,传进人心!
以此自勉,继续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