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美向来是一分读二分悟三分鉴赏才能得其精妙的,写作也必得经历这样的几个环节,才能真正出现好的作品来。学生有兴趣写坚持写,只是写作水平提高的其中一个方面,作为老师,一个清醒而又略通一点写作技巧的旁观者,能看出他们作品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点评,才是真正的大面积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唯一捷径。
第三次月考上周已经结束了,但由于我先讲了《寓言四则》,所以作文的讲评到现在我才抽出时间来。在又通改了学生的考试作文后,我上了一次这样的作文讲评课。
“同学们,我们这次月考的作文题目难不难大家心中一定有数,听其中一个学生跟家长狂喜的表白,‘我们老班未卜先知啊,开家长会的时候就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四个批改作文的老师在统一分数之前也这样密谋过,‘这次作文大部分学生应该都有话可说,应该允许出现满分作文。’可是,同学们,现实是什么呢?作文最高分是45分。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我一脸沉静,同学们也满脸失落。
“同学们,那是因为我们的作文审题意识薄弱的原因。”我说
于是,我读了一下作文写作的要求: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沟通不够而产生误解。比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出了这次作文突出的问题:选材问题。大多数同学只是将自己与老师和家庭之间的沟通现象罗列出来,并没有具体的事件,削弱了文章的可读性;但是有事件的就一定生动吗?接着我读了薄若天同学的一篇作文,开头段有这样的表述:如果说我是一块有棱角的石头,那么您就是那万物中最亲和的东西——水,您用水来包容我那锋利的棱角,这是一种爱的包容。下边对应的事件是我小时候经常靠着妈妈的肚子问自己是从哪儿来的。结尾用了考试中前边阅读短文中的一句话“毕淑敏说过,‘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出来的精品。’您就如那老艺人,我就如那精品,注入了您无数的心血,成为了精品。您又如那水,而我如那块石头,您包容了我的缺点,并加以打磨,使我变得光滑如玉!妈,我爱您……”可以说作文开头段点明了文章题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指向: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沟通不够而产生误解(作文要求语)。这是非常简洁形象的开头,一个漂亮的文章开端。文章中间运用了人物的对话描写,活脱脱呈现出了一个天真稚嫩萌得可爱得不得了的小女孩儿的生活画面,事件叙述的也挺生动;结尾呢,巧妙地引用了阅读短文的语句,学以致用,马上进入了生活的情境,与自己的表达内容有机的融合起来,与开头的点题句完美的呼应,再次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但是问题出现在哪儿呢?
读完这篇作文后,我请大家评判,同学们一下子听出了这篇文章在选材方面出现了问题,事件的选择指向性明显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接着,我又读了另外一篇也用了生动叙事,并且巧妙地加入了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文章。学生听完连连点头,似乎是大有所悟一般!看来,选材紧扣作文要求中的主题要求这一点,他们是明白了!
接着我又读了作文要求中的另一句话:进入初中已经两个多月了,你一定很想与老师或家长沟通,并提示大家关注作文题目中的人称:——,我想对您说。
板书:写作指向的对象。
这个题目中的对象是指向谁的?“您”告诉我们倾诉对象应该是长辈,而倾诉内容提示中除了师生之间、家庭之间,却还提到了“同学之间”,怎么处理,你与您的人称关系呢?
接着我分析了写作指向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把长辈当作倾诉对象,倾诉内容则可以涉及到自己与同学之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沟通的事件,表达出你对家长或老师的某种求助、信任或感激之情;一是这矛盾直接就出现在你与老师、家长之间,你就是因为这些事情才把原来的事情还原并做一个真情告白的,这样你表达出来的就是对师、长的误会解除之后的愧疚、感激、感动等情感。
至于这样的题目,最好的外展结构形式,大家都倾向于书信体,接着就又点了一下书信体的标准书写格式。
最后,我请同学们听了我刚刚录制的关于向《雅舍小品》学选材的一期节目,加深了学生对作文要求中审题的意识,并再次明确了什么是精准的选材,什么是根据文章的中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安排选材。接着安排了一节作文达标写作课,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约44分左右的作文。
讲完这节课,我仔细想想,如果在要求完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个微话题:44分的作文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肯定就会想得更周到,他们还会关注到书面的整洁,写作结构的完整,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恰当而合宜的经典语段的引用等。这样的话,这节作文课不仅做到了点上的强化训练,还做到了面上的指导,这节作文讲评课就更高效了。
这节作文评讲课用了一课时,但是在重新翻阅批改这次考试的作文寻找问题的时候,我却用去了两课时甚至更多的时间。看来,一切对症下药的药方非得有望闻问切的工作做铺垫才行,而且,目前看来的药方开是开出来了,学生的考试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得没得到解决呢,我只有收到他们二次的创作之后,才能得到科学的论断。不过相信有这样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肯定会有一个不错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