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经有一个新闻,说的是一个12岁男孩每到周日晚上肚子就开始疼,一直持续到周五,周六日白天疼痛就消失了,周日晚上又开始新一轮的疼痛。
他的父母带他去看了很多医生,做了不少检查,但都显示男孩身体很健康,找不到这“定时”疼痛的原因。父母焦急,孩子痛苦,成绩一落千丈。
最后,在一家医院的神经科,医生对他进行了催眠治疗,进入男孩的潜意识,才终于找到了疼痛的根源。原来,男孩在2年前,曾经目睹了班主任用戒尺狠狠抽打同桌手掌的全过程,从此对班主任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慢慢地开始厌学,一想到要去学校肚子就疼。
知名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老师说:“身体是心灵的镜子,意识上不能沟通,就用身体沟通。”
孩子的很多身体问题其实是由情绪问题引起的。
孩子弱小又敏感,当他们遇到一些让他们感到难过、困惑或者恐惧的事情时,常常无法自己排解,他们想说给我们听,但往往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我们也无法理解,孩子最终只能通过身体问题,比如厌食、呕吐、尿床,来表达内心的焦虑与痛苦。
而故事中的男孩之所以会肚子疼,就是因为他不敢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告诉父母,只能将这些情绪压抑在内心,久而久之,无处宣泄的情绪就以身体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但由于缺乏经验与耐心,我们常常无法理解孩子向我们发出的“身体求救信号”,只处理孩子的身体问题,看不见身体问题背后的心理原因。结果只能治标不治本,徒劳无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透过孩子的身体问题,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呢?《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医院博士、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A.H.布拉夫曼博士。
50年来,他一直在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并长期负责组织五岁以下幼儿及家长的每周见面会,而这本书就是他多年咨询经验的结晶。
他用24个他职业生涯中的经典案例,为我们揭开了孩子身体问题、行为障碍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绪,化解孩子的焦虑,实现有效的亲子沟通。当我们能够正确解读孩子的感受时,他们的身体症状就会“不药而愈”。
透过孩子的行为,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并不难,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一、在处理孩子身体症状前,先关注孩子的心理
24个案例里的孩子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或者行为障碍,这些症状包括便秘、尿床、头痛、怕黑、梦游,等等,有些孩子的问题甚至十分严重,比如有一个叫安德鲁的九岁男孩,大便失禁已经有三年时间。
一般来说,当面对孩子的身体问题时,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案例中的父母也一样,他们会寻求儿科医生的帮助,但医生通常查不出生理病因,只能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而孩子与父母在一次次的治疗失败中变得越来越沮丧。
但其实,这些没有生理病因的身体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心理问题。比如一个12岁的孩子一到晚上就尿床,是因为父母冲突不断,害怕被父母抛弃而忧虑,尿床其实是他的眼泪,是另一种形式的哭泣。而另一个十岁的男孩很难独自过夜,是因为爷爷突然去世,让他害怕死亡的过程,在他的眼中,无边无际的黑暗意味着死亡的逼近。
因此,当孩子的身体出现没有生理病因的问题时,我们要先了解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否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先处理情绪,再处理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去认识自己焦虑的原因,并且知道自己的症状正是源自于这种焦虑。
二、找到孩子负面情绪的根源
1、很多时候,孩子负面情绪源自于我们的疏忽和冷漠。
布拉夫曼博士能在短短1-2个小时之内了解孩子内心想法,消除孩子负面情绪的方法在于,他能带着尊重和关爱,聆听孩子的声音,观察孩子的肢体语言,请孩子随意画画,以便通过解读画中含义,来了解孩子的无意识情绪。
那么,孩子持续的负面情绪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有持续的负面情绪,是因为他们受到了一些事情的困扰,或者遭遇了重大的挫折,而我们无法体察孩子的情绪,理解他们的难处,而使孩子的负面情绪一直持续下去。
在布拉夫曼的咨询对象中,有一个叫安德鲁的九岁男孩,他三年前开始大便失禁,他说自己无法控制肠子,来不及去厕所。他因此觉得很丢脸,自尊心大受打击。而他的母亲粗枝大叶,常常无法察觉孩子的感受,父亲则对孩子十分苛刻。
在与父母的谈话中,布拉夫曼了解到,孩子与自己的爷爷关系十分亲密,他们都很喜欢飞机模型,但爷爷在三年前去世了,而孩子被禁止参加爷爷的火葬。在诊疗室中,安德鲁画了一幅画,一架战斗机击中了另一架飞机,飞机冒着黑烟下坠时,飞行员逃跑了。
布拉夫曼透过这幅画,以及孩子提到爷爷时的神态,看出了安德鲁的焦虑:飞行员象征着爷爷,孩子因为没能亲眼看见爷爷被火葬,因此,他无法接受失去爷爷的事实。在他的潜意识里,他觉得爷爷可能还活着,只被烧了一半就从葬礼上跑掉了。
这种想象夹杂着痛苦、悲伤和对爷爷的呼唤,成为一种混乱的感觉使安德鲁深受困扰。当这种感觉被人用语言帮他表达出来,从而被人理解和接纳以后,他感到如释重负,生理症状也就消失了。
如果安德鲁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跟爷爷的感情,允许他参加葬礼,如果他们能够体谅孩子在爷爷葬礼后,一遍又一遍提起爷爷去世时的遗憾和悲伤,孩子的行为就不会出现。
成长伴随着痛苦,孩子在成长中总要经历各种挫折,他们彷徨、无助、恐惧,渴望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因此我们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疏导情绪。
虽然,我们无法像布拉夫曼那样敏感细腻,通过孩子的一幅画就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孩子的情绪藏在一言一行里,如果我们能给予孩子时间和同情,理解他们,向他们传达“你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能明白你的感受”,那么孩子就会对我们敞开心扉。
2、除了疏忽和冷漠以外,我们的焦虑情绪也是导致孩子负面情绪的根源。
四岁的卡洛经常在半夜醒来,一阵尖叫之后陷入恍惚状态,这让她的父母困扰不已,使他们不得不寻求布拉夫曼的帮助。
通过与卡洛妈妈的聊天,布拉夫曼发现,妈妈对卡洛的所谓的“行为问题”表现得过分焦虑,她觉得卡洛非常叛逆、太好动、还不听老师的话。当布拉夫曼提出,这些问题可能另有原因时,卡洛妈妈坚决地否定了他的看法。
布拉夫曼请卡洛画画,她一连画了好几幅画,其中第一副画是她妈妈的脸,并给妈妈的脸上点上了很多的点,后面几幅画都是关于螃蟹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螃蟹。
布拉夫曼跟卡洛讨论了每一幅画,并对画做出了解读,他认为,这些画反映出卡洛梦里发生的事情,也是卡洛尖叫的原因。
一开始,卡洛的妈妈有一张“好看的脸”,但后来那张脸上开始出现一些点点,而且这些点点慢慢变成攻击人的螃蟹,给卡洛带来危险和痛苦。当这些事情出现在梦里时,卡洛会非常害怕,因此尖叫不止。
正是妈妈的过分焦虑,转化为愤怒和斥责,伤害了孩子,使孩子产生了消极情绪,而这些消极情绪无处表达,只能压抑到潜意识里,最后以梦的形式出现。
因此,想要减少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要先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并处理好它,不要让敏感的孩子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让他们受到伤害。
三、结语
孩子和我们大人一样,有自己的思想、感受和“隐藏”的焦虑,他们渴望被理解和帮助,去缓解这些情绪,获得面对困难的勇气。
而我们要做的是,把他们看成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向他们传达我们的尊重与理解,鼓励他们用语言、用画、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认真的、耐心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真实的声音。
当我们改变了自己对待他们的方式,我们的孩子就会获得快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