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呐,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霸王别姬》里的梨园关师傅就说过这么样的一句话。
有些人不喜欢我推荐音乐,或者写对艺术的理解,说那很“装”。每次我发表文章总要反驳上几句, 不过批评也是交流的一种,各抒已见,也是促进自己反思和成长的路径。
音乐带给我的不止是灵感、情绪的追寻,还有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有时候它是抚平心灵的良药,有时候是通过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只听乐器和音律就可以领略到一个民族和国度的风情和特征。
学生时代,就喜欢和别人“交换”音乐和对音乐的理解。通过音乐,知道有些人和我一样对于打动灵魂的声音有着相似的追求,那些淳朴或抒情的声音,我总对其背后的历史和样貌有着揣测、向往。古典音乐当然经久不衰,通俗音乐也不是一闪而过。
在写作中趣味性的内容很容易被排斥。小时候阅读杂志,就萌生尝试写作的想法。年轻时爸爸曾是诗社的成员,一边创业,一边也不忘写诗,他写诗简直是信手拈来。而祖父是一位政治教师,毕生投入自己的精力在戏剧创作和医学方面的研究。在我的印象里,他们都显得太过严肃,我写的东西从未得到他们认可,年少时一次受到启发,写了半本的“通俗小说”,被祖父发现,批评一通。在长战政治讲坛十余年的祖父眼里,文学应具有严肃性,那这种幽默的天分简直难登大雅之堂。
在一个家教很严的气氛中长大,年幼时就接触到艺术对自己来说是很幸运的,那是我的自由。从小学习音乐、美术,受到艺术与文学的熏陶,才能让我在后来在人海中去寻找灵魂伴侣,倾听真正的心灵交流,而不让生命中出现的总是泛泛之交。
幼时父母带着我拜师,学绘画,学琴,学书法,不怎么跟班,但师从名家。在我念书生涯里,与艺术的接触也从没有停下来过。高中学画,也是师从一位留学回来的教授,我在大辅导班呆的时间并不长,对那种应试的美术教育也不擅长。高考那一年,在现场,很多考生下笔如神,画纸上几乎千篇一律的构图,版画一样明暗对比鲜明的效果。考完以后,我懵了,对好友说,我上不了理想的学校,不仅如此,连理想的专业也上不了。那一年夏天过得特别长,台风像往常一样准时来临,散步在沿海好几个月也未能将失落的情绪排解。但那些年里却收获了长达六年之久的爱情和友谊。
人生不就是时晴阵雨的,喜欢让你捉摸不透么。
但我从此知道了真正的艺术是有用心的表达,而不是只是拘泥和依赖于各种技巧和方法,否则艺术与技艺又有什么区别。
无论对于艺术教育还是设计,时常对商业化的市场感到失望,但对这个世界蕴含的美和灵感从来不失望。
我一见木心写的诗就喜爱上了,也许是他写在异乡流浪的故事,但心境豁达,诗里又穿插描摹年少时青春的模样。我也喜欢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是他的忠实读者。他的小说宛若文学长河里的一艘巨轮,从他的小说里读出民族和历史的变迁,每一本新书我都会入手。我想在文艺上,只要不低俗,就不必设限。
没有人规定文字一定要是什么样的,没有人规定你要听什么样的歌,也没有人规定你要把生活过成诗还是过成了史。有的只是喜欢不喜欢,合不合口味,让不让自己觉得自由了。
时光正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偶尔捧茶插花,或偶尔出门游荡,或偶尔伤春悲秋都是生活的样子。无法忍受一层不变没有创新的生活,过得与别人不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坚持自己一种的喜好,坚持自己的选择标准,坚持表达自己的想法,过好过坏,全凭自己去成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