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他人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早在童年时期,一个人精神生活机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些因素已经形成。心灵活动的基础恒定不变的,因此一个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后,其行动轨迹基本上是一样的。我们若想改变一个人当下的行为模式,需要从其童年经历入手。
我的一个亲密伙伴,他对人很淡漠,也不常与人联系交流。一开始我以为他是个六根清净的人,直到我看了他的日记后才发现,原来是因为他孤独而独立的童年生活。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为了生计没办法,经常早出晚归,把他放在家里和他的姐姐相依为命,很少交流。导致他成年后,许多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都比较薄弱。除了不会说话之外,还表现在婚恋观的偏差,他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甚至为了逃避责任拒绝结婚生子……
由此可见,人性在你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不同的气质来,而父母亲的科学方法和正确的引导,太重要了。曾经有科学研究,父母的语言对婴幼儿时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收入家庭的父母比低收入父母的家庭给予孩子的词汇量多了每月38000个。我们常常理解错了赢在起跑线上,作为普通人都认为,起跑线就是要给孩子更多的物质条件,忽略了,父母应该用准确的语言,正确的方法以及科学辩证的教育观,还有就是注重实践操作的教育,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无知”,允许孩子“胡闹”……
在理解人性上,我们一般表现得特别自以为是。总是有许多认知上的错误,以及被害妄想的内心戏。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知识,比如,心理学和教育学,改变自己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你会发现,原来你也可以非常优秀。因为你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去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不会狭隘。加油,你也可以。